传统节日为何冷清?
传统节日因为其功能和仪式与现代的洋节不同,因此除了春节、中秋等特别受国人重视的节日之外,其他许多传统节日不太容易炒作起节日的气氛。实际上,即便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商家更多的重点在于各种特别的家庭用品,食品、衣服、特殊物品等。
记者:除了春节等几个重要的节日之外,我们很多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冷清,为什么会这样呢?
杨阳:整体上来说,中国人还是比较注重传统节日的,比如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从每年的回家潮就能看出来。至于说不少传统节日已经淡化,也确有其事。传统节日的大体核心还是在家庭,人们通过节日享受合家团圆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节日还是担任着一种宗教的功能,对于节日的期待,也带有宗教性的关怀,人们在家庭团圆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慰。这样的节日,它的仪式、活动等大都集中在家庭之中。而洋节则不同,很大程度上,它带有社会性的功能,人们过节和朋友也可以,和家人也可以,甚至和陌生人都可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不少年轻人其实都是和朋友、陌生人一起过节,家庭的感觉不是特别强烈。
记者:这是否也是商家炒作难有效果的原因?
杨阳:传统节日因为其功能和仪式与现代的洋节不同,因此除了春节、中秋等特别受国人重视的节日之外,其他许多传统节日不太容易炒作起节日的气氛。实际上,即便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商家更多的重点在于各种特别的家庭用品,食品、衣服、特殊物品等。而公共活动方面则不多,因为很多传统的节日本身在公共活动,或者说社会性上的内容并不多。
难以现代化的传统节日
时代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都变了,原来的东西,也许在特别的人群中依旧存在,但是在大的方面,肯定火不过洋节。这也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传统东西,并作为一种遗传加以保护,在特定的人群中保存和坚持也是很好的。
记者:传统节日能否增加社会性以及更多的公共内容呢?
杨阳:其实在传统社会中,这方面的内容也并非没有,比如过年的社火、元宵节的灯会、端午的赛龙舟等,这些活动在传统时代,往往都是地方政府、民间社团、会社等在操办,现代社会中,地方的会社、社团已经没有了,政府操办这一类的事情也不多,因此公共活动也就越来越少,当然,政府放手也是正确的,但是民间力量的薄弱,则是传统节日冷清的原因之一。
记者: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化一直都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您认为如何才能转化成现代化的节日呢?
杨阳:很难。中国的传统节日,大体上都是和农业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的内容、仪式等是农业社会的时代形成的,年轻人,特别是都市里的年轻人很多并不了解农业社会的生活,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比如高跷、灯谜、秧歌等,年纪大的人可能还会喜欢和适应,但是要让年轻人喜欢,恐怕不容易。时代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都变了,原来的东西,也许在特别的人群中依旧存在,但是在大的方面,肯定火不过洋节。这也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传统东西,并作为一种遗传加以保护,在特定的人群中保存和坚持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说非要让传统节日世俗化、大众化,再火起来,一方面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不大可能。
■中外鬼节一览
中国鬼节:中国有四大鬼节,第一是农历三月三,流行于江淮、江南一带,当夜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驱鬼;第二清明节,祭祖扫墓;第三农历七月十五,又名中元节、盂兰节等;第四农历十月初一,名为寒衣节,意为给冥间的祖先送寒衣。
西方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来源之一是丰收庆典,来源之二是回魂还阳。
●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装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南瓜灯跑出去玩。
泰国鬼节:六月中旬,祭祀鬼神,祈求丰收。
墨西哥鬼节:11月1日称"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称"成灵节",这两天通称为"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