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7月至今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一年多的发掘整理,昨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对初步成果进行通报。据介绍,这是成都今年最为重大的一个考古发现,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遗物总计620余件(不含简牍)。
特殊葬俗全国首次发现 墓内棕垫 保存完好
据悉,此次发掘从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已发掘的4座墓葬分别位于蓉都大道东西两侧。虽然这4座墓葬均在早期被盗,墓葬椁室内器物多遭扰乱,但墓葬底箱随葬器物保存较好,位置基本未变。
关于墓葬年代,其中一个墓葬中出土有武帝时期五铢,从墓葬形制和其他出土文物综合分析,其时代推测在武帝时期。另外3座出土有西汉半两,墓葬形制和墓内出土器物与凤凰山木椁墓的非常接近,其墓葬年代推测在汉景帝、武帝时期。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遗物分析,应是一处有较高身份地位的西汉木椁墓墓地。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上有“景氏”铭文,文献记载景氏曾为楚之望族,西汉初年景氏贵族迁至关中一带,后景氏一支又入迁蜀地,墓主或与此有关。
在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群中,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建筑方式为先挖竖穴土圹,土圹内置髹漆木椁,榫卯结构镶嵌而成,木椁外包裹青膏泥,椁室内置葬具及随葬品。而其中一座无墓道,平面呈长方形的墓葬尤为特别。在这个近50平方米的墓室中,有一个长7.2米、宽4.5米、高2.75米的椁室,整个木椁满铺棕垫,再用竹木编织包裹棺椁。考古人员介绍,这种特殊的葬俗在我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而且棕垫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更让人惊叹。至于为何用这样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扁鹊学派失传经典 重要程度 无需多言
此次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其中一个编号M1的墓葬中出土木牍50枚,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
在另外一个编号M3的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简,初步分析,内容为九部医书,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据考古人员介绍,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九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
人体经穴髹漆人像 迄今发现 年代最早
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该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这虽然是全国第二次发现这样的漆人像,但比此前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更为精致、完整。”
蜀锦提花机模型 出土4部 前所未见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在编号为M2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与织机伴出有十多件彩绘木俑,木俑或立、或坐,根据他们不同身姿和身上不同铭文推测有可能为司职不同的织工,应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实景模拟再现。
此前,在东汉一号墓葬(成都曾家包)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而此次出土斜织机实物模型尚属首次。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