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垛整齐的古墙重新竖起来了,志愿者们抢着和那垛墙合影,和师傅们合影。
从那时起,朱丽文心里也有了方向,以后一定要从事与古建修复相关的事业。
淌过汗之后,对古建筑的感情会不一样
无论什么样的因由,只要能让年轻人关注古建筑,阮仪三都是高兴的。
这天中午,刚坐了一上午车赶到平遥梁村修复点的阮仪三,简单扒拉了几口饭,一会儿都没耽搁,就直奔梁村去查看将要修缮的大戏台。
去年没干完的活,今年还要接着干。
来向阮仪三汇报工作的平遥工作营营长是阮仪三的孙子阮一家,他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读大四。
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爷爷,阮一家还是规规矩矩地汇报,讲得很全很细。他说他已经提前踩过点了,今年的工作主要是搭建戏台外山门的屋顶。
当爷爷的,也省去祖孙俩的家常话,抓紧时间叮嘱"下属"搭建的关键--"这个偏远乡村的戏台,小小山门顶上也有着精美的斗拱结构,就是这种精巧的结构,使得古建筑在地震中震而不倒。你们要格外注意这点。"
小本子上,阮一家记得飞快。
这一老一少,是祖孙,也是师徒。在孙子很小的时候,阮仪三就带着他去乡野间搞调研。等阮一家长大些,阮仪三去参加一些古城古镇的研讨会也会带上孙子,让他旁听。专家们讲古城古镇怎么修复,怎么保护,都很学术,可小娃娃居然也听得进,坐得住。
为了在国内建工作营,2010年,阮仪三让阮一家去参加法国的工作营,作"卧底",积攒些经验。
出发前,阮一家收到了法方寄来的需带物品清单,其中包括能抵御摄氏2度低温的睡袋,能很好地保护脚的硬底鞋。另外,每个组员被分配携带一件厨房用具,阮一家被要求带上一把菜铲。阮一家的妈妈对老爷子这个安排有点"敢怒不敢言",这是要把自己的宝贝儿子弄去干嘛呀?
两周后,阮一家回来了,手上不是新磨破的泡,就是已长成的茧。那一次,他参与修缮的是巴黎郊外的一座古堡,古堡已经修了30年,都是民间志愿者修缮的。因为不能用机器切割石头,阮一家就和大家一起,用凿子加工石头,所以两只手才会伤痕累累。
"淌过汗之后,对古建筑的感情会不一样。"至于什么不一样的感情,阮一家说,"说不出,但就是有。"
没选好山水,没选大都市,他只想去看看爷爷当年救下的古城
阮仪三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继承了自己事业的孙子。
高考填志愿时,想都没多想,阮一家就报了爷爷的专业。考上大学后,作为奖励,阮仪三叫他定个旅游目的地。没选好山水,没选大都市,阮一家选择了平遥。他说,想去看看爷爷当年救下的古城。
更多人知道和尊敬阮仪三,就是始于他"刀下救平遥"的那段传奇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平遥和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大兴土木。阮仪三赶到时,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保存完整的城墙被生生地扒开一道口子,一条大马路开了进去。为了开这条长180米的路,就有130多幢明清建筑被夷为平地。
"要开就从我身上开过去。"见到古建筑要被毁,阮仪三豁了出去。一边喊停,一边赶紧找人想辙。
"连哄带骗",他筹集了8万元的城墙修缮费。当时的8万元,可不是小数。钱送上门,推土机的轮子暂时停了下来。
但有关方面限期一个月,要阮仪三拿出规划设计图,否则,该推推,该拆拆。阮仪三留下一位学生守着,反复关照,"你守在这里,看着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古建筑保护上。"自己则赶回同济大学,选了12名学生,带回平遥赶制规划。
一番惊心动魄,古城最终被保了下来。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
这次,工作营在平遥修复大戏台时,当地政府专程派小轿车去接阮仪三,把他带到了平遥城墙下。那里新树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刀下留城"四个字。
站在石碑前,阮仪三的目光越过了这座城市对他的感激,留在了那高高的古老城墙上,很久很久。
只要人家能听得进一两分,话就没白说
这些年,只要一有空,阮仪三就给人普及古建筑常识。在工作营里,也不例外。
等待开晚饭的空当,志愿者们围坐在两张方桌边,阮仪三上起课来--什么叫斗拱,城墙为什么有72"马面"等等,一一道来。
其实,他更想讲给那些决策者听。
刚到新绛那天,已快到下午3点,阮仪三简单洗了把脸,就去了新绛宾馆的会议室。新绛主要领导干部近50人已坐满了。没有寒暄客套,阮仪三抓紧时间直接开讲。
他讲起了自己与新绛的缘--早在1964年,他就随老师董鉴泓教授来到新绛,手绘下整座古城;他吟咏起奇涩难懂的《绛守居园池记》,赞颂我国现存唯一隋代州府园林绛守居园池的美;他用幻灯片解释新绛各处古建筑的形制、构件;他阐述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路径。
3小时后,屏幕上的PPT文件定格在这样一句话上--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更重要的是留下传统和精华,从而滋养出新的城市和建筑。
台下,自称是受哥哥阮仪三"胁迫",给"阮仪三基金会"当没工资的苏州地区的负责人的阮涌三,悄悄地"揭"哥哥的"老底","他总是说,只要人家能听得进一两分,他就觉得自己没白说。"
以前是不识货,一推了之;现在是过度开发,举的却是保护大旗
修古建筑,先要修人心。
这些年,为了保护古建筑,阮仪三到处奔走,到处演讲,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心里对祖宗留下的建筑的情分。可唤醒人心,哪有那么容易?
今天这位受人尊敬的"古城卫士",在30多年前,可是走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的人。
看到有个县正在拆古镇盖新房,他死命拦着不让人拆,惹得县长指着他的鼻子吼:"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马达响才是硬道理。"
他到乡里去,劝乡里一定要把老建筑保存好,说拆了对不起祖宗。乡里领导烦了,扯开嗓子喊:"食堂那边听好了,别给这个人留饭。"
在九华山,他还曾因阻止拆庙毁绿而被村民举着砍刀追杀。
……
从愤怒到理解,再到支持、尊敬,很多人对阮仪三的态度经历了这样的曲折。
阮仪三并不在乎别人褒他贬他,他的心思都在古城古镇古建筑上。
"人人都说我'刀下救平遥'很厉害,其实,当初平遥周边还有很多古镇,我没救成。比如平遥当时有一个姐妹城市,规模比平遥还大,有完整的城墙、钟鼓楼、孔庙,还有保存很好的民居。就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毁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