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潜伏”时代,英雄是这样成长的
大概没钱的男人,才知道什么是英雄气短,尤其是身负机密,要办大事却不能说的没钱男人。电视剧《借枪》刨了一个很深的坑,主角熊阔海从一开始就被埋得踏踏实实。上线牺牲,老板逃跑,潜伏行动一下子没了方向没了资金。而就在他一点点往上爬,筹钱找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往坑里填土。鬼子、叛徒,还有老婆孩子、房东、做巡捕的师弟,甚至还有与他意见不一致的战友。爱他的恨他的,故意的无意的,却都无一例外给他带来“麻烦”,让他一直遭遇意外。
有了《潜伏》的成功,原著龙一和导演姜伟,似乎不担心收视率,《借枪》就成了一个实验。因为观众看了一半,就会知道熊阔海最终必定会和加藤面对面,所以在这把注定坠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坠落之前,姜伟想的最多的是,用足够的篇幅“还原”基层地下党的潜伏生活,以及生活在鬼子刺刀下的芸芸众生相。或许情节有些荒诞,不变的却是点点滴滴中渗透的民族气节。
《借枪》开播至今,故事已经说过了快三分之二。面对在第一集就屠杀了包括儿童在内30多位天津市民的加藤,我们的主角却依旧做着四处“化缘干革命”的“小市民”。偶尔爆发一下,也迅速熄火。“借枪”成了“借钱”,没杀过人的熊阔海最终怎么完成针对加藤的“砍头”行动?
在酝酿熊阔海和加藤面对面的过程中,《借枪》的铺陈不像是一部谍战剧,至少不是一部四四方方的谍战剧。熊阔海没有《潜伏》中余则成的能力,能够洞悉一切,总比敌人快一步;也没有《黎明之前》中刘新杰那样的魅力,可以一边和人斗智斗勇一边迷倒一片。《借枪》是一部抗战版的“贫嘴张大明”,上演了一出看似荒唐的刺杀直播剧。
在龙一的原著小说里,熊阔海是一个过了河的卒子。用电视剧里的对白形容,就是别人决定了方向,你只能跟着走。被一路推着的熊阔海,因为接受了暗杀日军华北司令部特高课课长加藤敬二,并且登报将刺杀变成决斗,一夜之间被推到悬崖边缘。刺杀最终成了一场围观,熊阔海也成了英雄。《天下无贼》的编剧林黎胜,要做的就是让《借枪》的荒唐变得可信。他给熊阔海按了个说相声的背景,于是凭借滔滔不绝说瞎话不打草稿的口才,以及舞台般随机应变的嘴脸,熊阔海稳住了老婆,应付了房东裴艳玲,打发了军统杨小菊,一心一意完成使命。电视剧发展到尾声,是广播直播,并且还有人开出赌局的暗杀。这场“闹剧”最终成了一场真正的对决。双方一边有枪,一边有对方的妻子女儿做人质。
悬疑谍战剧是情绪和逻辑的对抗。《借枪》直到最后一集,姜伟才用上了谍战剧惯用的手法,用跳跃的线索试探观众,还用闪回镜头,补全熊阔海的连环苦肉计。一开始有些英雄气短的主角,在最后不到全剧六分之一的篇幅中,迅速成长,终于取义成仁。
如果还记得《潜伏》中的谢若琳,你一定记得他的名言,“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谢的主张很有点丛林法则的意思,这也是他为余则成甚至李涯所不齿的地方。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的熊阔海,他的情报来源一开始却正是谢若琳式的。这非常符合基层地下党潜伏办事的逻辑。不过,谢若琳会说“现在两根金条摆在你面前,你能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而穷到卖了妻子房子搞革命的熊阔海,却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妻子深明大义,在鬼子的枪口下毅然诀别。虽然说出的道理出自从小就烂熟的戏文,却在最后一刻让熊阔海这个从没有流过泪的丈夫泪如雨下。与此同时,围观刺杀的人群却在等待英雄。广播直播里,用多国语言讨论熊阔海刺杀的种种可能;助威的条幅上满是豪言壮语;还有人不停振臂高呼“熊阔海”。这样的对比,用谍战的逻辑理解可谓荒唐,却在情绪上让所有人震撼。
“没有人生下来就懂得革命。”姜伟曾这样解读他的《借枪》。《借枪》里有油滑的传统混混安德森,也有满嘴信义发国难财的杨小菊,还有处处伪装自己的女房东裴艳玲。但是他们最终都成了英雄,或者开始懂得什么叫做牺牲和付出。
熊阔海的困境,根子里是他完美的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手段,与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当他确认无法“完美”时,面对死亡,他最终选择了完成任务牺牲自己。唯独不牺牲孩子,因为孩子是希望,是他用理想主义方法实现理想的寄托。
《借枪》刨的这个深坑,从一开始就从最深处萌发出了理想的嫩芽。而这样的理想,注定要冲破一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