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正确引导小私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使它们沿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是建国初期指导经济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曾认真加以研究,最后的结论,还是要采取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办法。在酝酿的过程中,陈云同志曾再三说,在目前情况下,这是最好的选择。
1950年春夏之交,经济生活中新出现的问题,就是商品滞销,双营工商业经营困难,由此而引起工厂关门,商店歇业,失业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中财委党组召开了一次会议,由陈云同志主持,专门讨论调整工商业的问题。会上我谈到,《共同纲领》第26条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没有把原则规定加以具体化。陈云同志赞成这个意见,说,现在党外人士把《共同纲领》第26条背得很熟,而我们党内一些同志却把它忘记了。他建议财经机关每个干部都发一本《共同纲领》,不但要读熟,还要照着做。陈云同志在中财委党组会上说,现在我国有五种经济成分,我们的方针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统筹兼顾,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搞好新民主主义,并进而在将来进入社会主义。为此,他主张从预算内划出一部分,叫做“合作费”,给民族资产阶级一点“油水”。还说今后国家订计划要把私营部分包括进去,这对我们有利。会议同意他的意见。
当时调整工商业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投放货币,收购农副产品,开展城乡交流,同时由政府和国营企业向私营工厂加工订货,扶植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对待私营商业,则由政府规定适当的批零差价和地区差价,使私商有利可图。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措施,到1950年秋天,商品滞销的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了。陈云同志总结说:6月以前是统一财经,6月以后是调整工商业。“只此两事,天下大定(1)”。他又说,在中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扩大农副产品购销,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半年来的财经工作完全说明,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转动的结果。这一条道理,现在我们摸到了。他所说的“这一条道理”,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对广大农村,对农业生产的任何懈怠,都将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四
中财委时期,陈云同志还紧紧抓住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合理增加劳动力这两件事。他的主张是,要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砍到国家财力物力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够承受的程度。凡是增加职工,他总要看看市场供应怎么样。如果物资不够,就不准增加人。他认为,把基本建设投资和增加劳动力这两件事管住了,就不至于出大乱子。那时候,他对农业管得少,要我抓一抓农业问题。到了1952年,陈云同志开始抓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提出,要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骨干工程,一项一项地摸清楚,一项一项地向中央汇报。他说,我们应当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必须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绝不要照抄照搬。实践证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安排得比较好的,是从实际出发,又注意了综合平衡的。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收购得少,销售得多,购销赤字还在不断扩大,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毛主席要中财委拿出办法。这时,陈云同志因病在北戴河休养,中财委由我主持,会同粮食部,草拟了粮食收购和供应的办法。其中没有提到统购,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可能难以接受。草案提交正在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讨论。
这次财经会议是1953年6月13日开始的,原定半个月,主要讨论五年计划、财政、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方面的问题,随后又加了一个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问题。会议期间,高岗、饶漱石利用毛主席对新税制及其出台程序的不满和批评,借机发难,大搞“批薄射刘”,搅得会议收不了场。毛主席出了个主意:搬兵,把在北戴河休养的陈云、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