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
挂置留针的画家
2024年之夏,我看到刘丰挂置留针作画的照片,天啊!我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愕然。置留针是危重和需要长期治疗患者采用的。
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为减轻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针造成痛苦发明置留针。哥哥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致生命不顾挂置留针作画?我急切拨通侄女电话询问。刘莺一下子将心里烦恼倒了出来:“二爸!这几天我心情糟糕透顶,既忙碌又疲倦,父亲犯病了;头晕、胸部憋闷,气喘吁吁、乏力、不思食欲伴便秘住院了。经王秋英主任诊治有了好转。”
我知道他有冠心病、糖尿病。于是,我决定去西安看望我的一一老哥哥。
刘丰,书画家、篆刻家。生于1949年,陕西渭南人,毕业于西安商业学校。自幼喜爱书画,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终于成为饮誉长安的书画篆刻名人。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拙朴中见飘逸,灵秀中见奇巧。书画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书画大赛和展览,并多次获奖。百余幅作品在国内有关报纸和杂志上发表。1996年5月《长安报》专题报道《刘丰和他的书画艺术》《陕西成人教育》杂志封三专题介绍《梅花飘香,情寄翰墨——刘丰的书画篆刻》。特别是近几年来国画《二月春风似剪刀》获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特别金奖。《映日荷花别样红》获1998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1999年国际老年人中国书画大展《梅动雪前香》获世纪名家创作奖。现任西安多爱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雁塔书画协会会员、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长安美术家协会理事,长安艺术学校书画老师、太白书画院副院长。
刘丰个子不高,给人亲切可靠的印象。他的眼睛深邃而锐利,那眼神充满了坚定与果断,静静地诉说着他的内心世界。躬耕画坛,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淡泊名利,豁然达观,心静似水。
我坐在病床旁陪护。聆听他的话:“生病住院的日子,每一次病痛的折磨,都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兄弟!你也年已古稀,千万可要注意身体。”我点点头,“嗯”了一声!
闲聊中我给兄长说:“哥!几次想给你说要几张画,话到嘴边如鲠在喉却未能出口,不好意思打扰你。现在看见你身体有恙,就更不敢提了。”他闻言答道:“你咋不早说,没事,打完吊针你跟我去画室,立马给你画几张。你从兰州来,辛苦了,让你嫂子炒个硬菜,还有瓶珍藏的“西凤”,咱哥俩好好聊聊天。”我疑惑地说:“你刚输完液能喝酒吗?”他一惊,噢!
我俩一起走出医院的大门。他边走边说:“得病才体会到健康的重要。”
我看着他左手腕戴着留置针,鼻子一酸,五味杂陈,悲伤像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我的坚强,心痛在胸中激荡。看他作画那个认真劲呀!静悟人生,就想挖掘刘丰书法艺术背后鲜为人知的笔墨瞬间,体会那份不羁与洒脱。让我细腻的情感跃然纸上。
画室见闻
刘丰带我到他的画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笔墨纸砚,乃是桌子上摆放的一堆大小不等,规格不同,形态各异的罐头瓶子,我感到有些诧异。嫂子解释说:“你哥喔人,拉扯大(交际广),好说话,前来要字画的人就不断,来人就一杯清茶,咱工薪阶层开销有限,因此就把吃过的罐头瓶子,老干妈瓶子洗净当茶杯用。花茶一泡就喝,可好!”我了解我的胞哥,他不是吝啬,是他从小养成的节约习惯。
刘丰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我说:“还是备点一次性杯子吧,招呼人体面。”他说:“你耍地大,唉!花那钱弄啥呢?有茶水喝就不错,还要那个面子弄个啥?”
刘丰性格豪爽,粗犷大方,对衣着打扮从不讲究。只要干净利索,舒适便好。六姨送给她一件厂里发的工作服,他天天都穿在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老虎下山一张皮,但他却说:“这衣服穿着舒服,宽松不紧身,兜兜也大,还能装东西,而且还耐磨,穿上可美气哩!”
他对艺术追求是永恒的,清楚必须有努力的方向,保持独特绘画风格,在艺术领域走自己的路。令兄,让我满怀敬意去追寻一位艺术家的足迹。在静静的时光里,他那淡雅的画墨里,每一笔都蕴含着美的意境。
刘丰与众不同的画法,以丰富想象力的比喻手法,表达其绘画艺术的风格,他的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将人物情感突破传统的限制,采用新颖夸张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使人在视觉上产生特别的美感。
索要刘丰画的人很多,不仅有礼貌而且会欣赏的人,也有素质较差的索要者。“刘老师!您精彩人生就是一幅美好的画,多彩多姿!请您为我画一幅画吧”。“我敬重您的绘画才华,我把您的画挂在墙上”。“刘老师!您是名人了,给咱画一张,咋个像!”刘丰基本能满足所有人的心愿,他知道心灵深处的一抹温暖,会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理解懂画的人,一定是欣赏他的画的。
书画家成名,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对艺术的困苦追梦,是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的。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写道:“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书法人历经无限沧桑,待有了成就,人可能已到老年。成名后的墨宝值千金,是书画家的智慧心劳,汗水与血水提炼出的艺术精华,张口就白要艺术作品,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启蒙老师
刘丰的启蒙老师是我们的祖母、父亲和小人书。祖母孟养珍是民国初年助产学校毕业,陆续有了孙子辈就没有外出工作,我们兄妹四人的学前教育就是她教给我们的,吟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奶奶不厌其烦地强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书内有黄金”。奶奶总是以鼓励为主:“字是人的门面,从小要练好字。你们几个每天写一仿描红,还要在四角空格写上小楷,谁写完,我就奖给谁一勺古巴黄砂糖,冲杯甜甜水喝。”哎呀!那个三年困难时期哟,每人每月凭票供应二两糖,难得吃糖、喝糖水!祖母、父亲规定的每天写字的要求,唯独哥哥坚持下来了,他写字好与他的童子功有绝大关系,他坚持到底使得绘画艺术有了回报。
父亲刘志昌是著名医学专家,对刘丰启蒙教育时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父爱如山,言传身教,那份厚重与坚韧,使我们印象深刻。
我记得父亲让我们背唐诗,读宋词,看书写字,连说话都要教。父亲说:“你们多说有趣的话,在课堂要举手发言,勇于表达,敢于亮相,为你的观点发声,彰显你的自信。”
父亲削铅笔那情景我印象深刻;他右手握着铅笔左手拿着削笔刀,像是在做手术那样的精细,一刀又一刀,一转又一转,一磨又一磨,削尖的铅笔头还要在纸上磨圆磨纯,使其适合于写字绘画,也用卷笔刀、转笔刀削铅笔。还叮嘱我们上学前,要检查削好的铅笔。
父亲看刘丰对画画的兴趣特别浓厚,因此对他格外支持,有一回父亲从兜里掏出一元钱交给刘丰,叫他到大差市口的一文斋文具店去挑选喜欢的图画用具。并叫我陪着哥哥一块去。记得当时买的是中华牌铅笔、红蓝铅笔、图画本。文具店隔壁有个刻章子的,老板娴熟刻章手法吸引刘丰常驻足观看,一看就是半天。使他对这门手艺也产生了浓浓兴趣,日后为刘丰的篆刻艺术奠定了基础。
父亲精通中国历史,《二十四史》全书就通读两遍,父亲爱讲经典,是因为它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成为永恒的瑰宝。他讲述西汉晚期的汉石刻壁画,画像石棺墓、画像石椁墓、画像石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以石为纸、用刀代笔、以线造型的绘画艺术,是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给人以视觉空灵、雄浑古朴的艺术享受。他说起敦煌壁画滔滔不绝,公元366年,由乐尊和尚在敦煌莫高窟开凿的。敦煌壁画展现了强烈的情感外露和夸张的人物造型,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特色。吸收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耳濡目染使刘丰受益匪浅,
我们的爷爷原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北京医科大学前身),因病去世很早,但爷爷有一位生前好友在碑林博物馆工作,每逢过年父亲都要领我们兄妹几人去碑林给这个叔爷拜年。大人述旧说话,我们当时小,在碑林展厅中拿白纸和铅笔随意涂抹,可以跟得着的“拓片”玩。丰哥最认真,不但用手指沿石刻顺字凹凸走向模仿,还仔细地“拓片”,为尔后席殊练字打下基础。
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忙中偷闲有空就常陪伴我们,祖母的言传身教有助于我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使我们更加坚强和自信。他的另一位启蒙老师是小人书,小人书让他绘画天赋在小人书世界里畅游,他通过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绘画过程中,触摸时光,漫品书香,收获快乐。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画册。连环画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既有文学作品改编,也有历史、地理、科技的知识介绍。
我记得胞哥是从西安东关虹光电影院的小人书摊学画。虹光电影院位于东关正街,吸引我哥经常去东关并不是看电影,而是虹光电影院西邻税务所门前高台台上摆着的“小人书”摊,因为税务所的屋檐延伸的长,檐下并有五级台阶,刮风下雨无妨摆小人书的生意,只要出摊就吸引着众多的看小人书的碎娃们集聚,尤其周三、周五下午不上课,刘丰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哥哥让我向奶奶要两分钱,我央求奶奶说:“奶!给我俩两分钱吧,想到虹光电影院去看小人书,一本旧书一分钱,新书两分钱一本。”奶奶叮嘱说:“只能看一本。你俩过马路拉着手,小心汽车,一起去一起回来。”那亲切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刘丰用手触碰那一本被岁月摩挲、书皮微皱的旧书,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字里行间的真情,过往年代的记忆,藏于书中的是他人生轨迹。
那个年代一分钱很是精贵,他看小人书有了浓厚兴趣,这是一扇打开他心灵的窗户。我俩一起去看小人书,每次只挑一本,每次都是他双手捧着书,我挤靠在他的身旁一起观看,我看娃娃他念字,我不停催着说:“哥!你咋看得这么慢?揭吧!该翻页了。”哥哥说:“急啥呢!你狗看星星一片明,还催呢?”他看到书里的高潮部分,就激动地情不自禁读了出来。那儿不限时,那儿没有小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坐在台阶上聚精会神地看。随后,我家旁边的玄枫桥东口旁,张奶奶的“小人书”摊开张了。从此,刘丰就在家门口经常看小人书。少年时期如饥似渴地看小人书,为后来他的绘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回来后,他竟然凭着记忆在作业本、课本书眉空间画小人书上的插画。那时小人书没有彩色图画,只有黑白图画,每页都有灰色图画,图画的下面就是一排排字。“小人书”店里是他小小少年的情怀,指尖滑过书籍,在书香中流淌。
此后,刘丰写完作业,有空便开始拿着铅笔和纸张,用笔临摹小人书的人物,我记得他画了“水浒传”内许多人物;杨志卖刀,豹子头林冲。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用心互通经典之故事,他的启蒙老师赋予了,他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缕光芒与力量。
春联情笃
长安的年货大集,年味满满,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按惯例每年刘丰和书法家们在赶大集的日子,都为老乡们写春联,丰哥是快手书法家,每次排队要的人多,一个集市下来,他一般写对联80~100幅,他用墨香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表达书法家最真挚的心意。
侄娃子满怀深情地对我说:“二爸!我的父亲始终与书画篆刻相伴,是他一生挚爱且矢志不渝的追求。1994年的春节前夕,他受朋友之托为西安市三爻村村委会书写三百副春联,春联题材大致不应相同,村委会赠送于辖区村民,以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刘丰二话不说,欣然应允,眼神充满坚定。他先把蜂窝炉通开,再泡一杯浓茶,边喝边思量,一夜完成300副春联谈何容易!刘丰胸有成竹,做足功课,在桌前铺好纸张,倒好墨汁,微微俯身,腰背挺直,空悬右臂,潇洒自如,看他那挥毫的劲疙瘩,看他那专注眼神,右手提笔蘸满墨宝,紧紧锁住纸面,仿佛世间万物这一刻与他无关。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笔触。每落下一笔,他的手腕都会轻轻转动,那毛笔像是被赋予了灵魂,在纸上灵动地跳跃着。时而中锋行笔,线条圆润饱满;时而侧锋横扫,笔画刚劲有力。他的嘴唇微微抿着,随着笔画的走势,偶尔会轻轻蠕动,似乎在与笔下的字轻声交流。
侄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哥哥在一边专注地写着。夜幕降临,四周愈发安静,寒冷也悄悄潜入屋内。窗外,漆黑的夜空如一块巨大的墨石,没有一丝光亮,只有寒风在呼啸着,吹打着窗户玻璃,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催促着屋内的人早些休息。屋内,昏黄的灯光略显黯淡,光影在刘丰脸上摇曳不定,他的身影在光晕中起伏,他的手稳稳地握着毛笔,不曾有一丝颤抖,仿佛与笔融为一体。
灯光实在难以满足书写需求时,父子俩齐心协力将阳台的吊灯移到客厅,刘丰招呼儿子快点睡觉。在那明亮许多的光线下,他继续沉浸在他的书写世界,那表情安详且满足,没有丝毫疲倦之意。周围的一切都成了他的陪衬,只有那笔墨在纸上摩挲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副春联,于他而言,不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对朋友的一份郑重承诺,是内心深处对书画热爱的尽情释放。
那一夜,墨香与寒冷的空气交织之中。刘丰一会儿搓搓手,一会儿揉揉脸,一会儿跺跺脚,只见他龙飞凤舞,思维迅速,叠一张写一张,写一张挪一张,写了一张又一张,数了一张又一张,那一摞摞写好的春联,承载着刘丰的深情厚谊,也在侄娃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散着对艺术和责任敬畏的种子。这记忆,如同烙印般深刻,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挥之不去。
篆刻岁月
刘丰喜爱篆刻,缘于从小在东大街章子铺获得爱好,滋养着他的灵魂深处,把锋利的篆刻刀开启蒙昧,刻在他骨髓里,融化在他血液里。
我按下记忆的按钮,怀旧一瞬间,心头泛起涟漪。记得刻章师傅叫张俊山,陕西渭南人,章子刻得好,板胡拉的更好!哎呀!那板胡琴弦上能感受到无尽的情感和力量。那《秦腔牌子曲》高亢奔放,先声夺人,情绪舒展,真拉绝了!他喜滋滋拉着,嘴里哼着,可美可美!
张师傅刻章一招一式,让刘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年少的刘丰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每次途经章子铺门前,他就顿足不前,我是跟屁虫在此陪伴。张师傅头戴放大镜用心刻章,见刘丰纹丝不动,目不转睛观看刻章,心里满是欢喜,放下刻刀,起身点了根“恒大牌”香烟,美美吸了一口。就问刘丰:“你这碎怂,还想学刻章?行!你要真想学,给我跪下磕个响头,我就收你当徒弟了。”哥哥一听,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下就是一个响头。嗨!刘丰这一磕不要紧,害得我也陪着磕了一个响头。刘丰从偷偷学艺到大展拳脚,苦苦追寻了半个世纪,不论前方是否荆棘密布,他义无反顾,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刘丰高兴地讲道,印章古称“玺”起源于商代,早期多为铜印,玉印出现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个人的记号,并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自秦代开始,天子以玉为印,并称之为玺,普通人则不能使用玉制印章。《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
刘丰以刀为笔,以石为媒,一镌一刻,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方寸印章之间立下信息,成就博大气象。
刘丰兴致勃勃讲述国画印章刻字类型及其含义:姓名章,刻有画家的姓氏或名字、字号。闲章,是用于画面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收藏章,用于鉴别和记录国画的收藏历史。起首章,用于国画的创作时间。压角章,用于填补国画空白处。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印章,如吉语章、封门章等。这些印章使得国画内容丰富多样,既体现画家的个人喜好和创作意图,又增加了国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印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美的力量!既是传统手刻印章又是方寸间的指尖艺术。时光匆匆,刘丰勤奋好学,又吃得了苦中之苦,凭借聪明才智,掌握了印章雕刻的全套技术,各种体裁的印章,各种字体,他都能轻松地刻出来。画家对他的刻章技艺都是赞赏有加。
刘丰讲起,中国刻章石的“四大名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他去过很多刻章石料市场。他为了搜寻更价廉质好的章料,利用在厂里销售可以全国跑市场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去了浙江青田县,翻山越岭,他乘坐手扶拖拉机,冒着风雨去矿点购买章料。哎,说到心酸处,他可有一箩筐呢!刘丰独自品味这份苦涩:“我好心疼呀!一下子花了3个月工资,买了15公斤青田石仔料,带了回家。我不敢说声辛苦。”我嫂说:“跑那么远,就带些石头回来,哎,你真是没事干了,把石头往山里背呢!”刘丰又说:“这是啥石头?跟南山的石头就不是一回事么。”
刘丰用带有钢锯锯弓的,安装钢锯条锯青田石的章料,解章料是用台钳固定,不小心钢锯条就锯断了,安上可锯,锯断又安。就这样,锯好的青田石章型,再用砂纸一个一个磨好,刻章子!
刘丰在五十多年间,他用手中的锋利篆刻刀,刻出上万枚的印章,从他手指上的老茧子见证他篆刻功夫,他先后为100多位名人刻私章。
早年,西安第九中学举办笔会,主办方邀请陈忠实、刘丰等,副校长高宏根对刘丰说:“忠实先生说他没个好章子,请你篆刻个好章,行吗?”刘丰爽快地回答:“行!”。于是高校长买了块石头,请刘丰刻章。还说道,请忠实老师给你写幅字吧。刘丰说,不客气!刻好“陈忠实印”就交给了忠实先生。
1986年9月16日—10月16日,为期一月在西安小寨工人俱乐部的首届书法展览上,刘丰和吴三大有缘相见。吴老师对刘丰讲:“我是属鸡的,你能给我刻鸡吗?”刘丰立马回答:“能行。”随后刘丰参加了吴三大书法展,将刻好的“吴三大印”交给吴老师,吴老师为丰哥写了一副对子致谢。
刘丰和美院肖焕教授在小寨文化宫书法展览上成了挚友,肖焕看到刘丰刻的肖形印很好。对刘丰说:“刘老师!闲了请你给我刻个鸡,我给你画个鸡。”他俩人高兴地握手就达成协议。肖焕老师的女儿要参加全国大学生书画展,肖老师提出请为女儿刻上“肖李蕾印”,刘丰毫不犹豫地刻好了。
刘莺念念不忘谈道:“我年少时,父亲常带着我去参加书法展览,见到这么多的书法家和名人作品。父亲让我叫这个叔叔,叫那个爷爷,咋叫这么多的人呀?在我的心灵深处对书法国画有了深厚感情,也对布贴画有了兴趣。”
刘莺的布贴画
刘丰为日本美术院院长河野健二刻印收藏。他自豪地谈道,长安书画名家50%的印章出于我手,被其收藏。刘丰牛!不仅给很多名人刻章子,就是对普通工友也是有求必应。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进行,随着关停并转以及破产大潮的波及,刘丰所在的工厂也未能幸免,职工的生活普遍陷入暂时的困难之中,恰在此时,工友的孩子经一位退休老师辅导考上了大学,孩子给妈妈说想感激老师以报师恩。送个礼物既不多花钱还不失大雅,思来想去就求着刘丰给刻个章子赠送老师,一来不失敬意,二来无送礼嫌疑,刘丰欣然应允,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加班加点将章子刻好,并亲自登门,送给孩子,勉励学生说:“你是咱厂的骄傲,你为我们下岗职工争了光,希望你到了大学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和掌握的知识报效祖国,将来过好日子!”孩子非常激动,连声谢谢,深深地给刘丰鞠了一个躬。孩子的妈妈也非常过意不去,第二天拿了一斤大肉馅给我嫂子说:“麻烦你掌柜的了,看这两天把人都熬瘦了,你给包个饺子补养一下。”我嫂说:“咱都不容易,碎碎个事么,看把你还客气的。”再三推来让去,只好收下。
刘丰篆刻的十二生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蕴含了丰富的寓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刘丰说:“印是一方小巧的世界,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与艺术的灵魂。它像一个人的外表打扮,如何把不同的字连接组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刻章工具齐全,篆刻刀是我用锰钢磨出来的,刻起来就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刻章的过程必须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手不抖,心不慌,篆刻刀拿在手中游刃有余,娴熟自如,这是手工刻章的技艺所在。
有段时间里,找刘丰刻章的人挺多的,印章被称为“信物”以表达深刻寓意,送给孩子表示一步一个脚印,告诉孩子要讲信用;送给恋人表示一诺千金,心心相印;送给朋友表示永不相悖,互有信义;送给长辈表示健康长寿;送给书画家表示对其艺术的赞赏。
每当刘丰刻好一枚印章时,他能从中获得无比的充实和快感,多巴胺飙升了,神经质兴奋了。也许这是他坚持篆刻骄傲所在。
刘丰坚守篆刻,是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章是一笔一刀深深地烙在心底的印。印章质朴而坚韧,友谊亦然,经历风雨后更显珍贵。每一次都是印章的印记,即使距离遥远,透过印章感受到亲切的陪伴。
刘丰说起,所有的赞平常而淡然。他的每一步的坚持,都铸就了今天的成就。丰哥纳闷道:“那么苦的日子,我怎么就熬过来了呢?历经风雨,依旧心怀阳光,这便是人间的温暖。”
随着现代电子刻章技术的涌现,也未能淘汰手工艺术的篆刻。
宣纸为礼
这座工厂,曾是他们心中的骄傲,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如今,破产了,却只剩下寂静和荒芜。刘丰夫妇下岗了,失业了,这对他们处于40、50后这个尴尬的年龄阶段。下海己无技能,出力身体不行,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的拮据不言而喻。我嫂子整天发愁,难呀,太难!生活就像一团乱麻,疙瘩怎么也解不开?精神抑郁了。
我问侄子还记得小时候的事吗?他说:“我小时候挺快活的。记得姑姑买的橘子,我可爱吃了,一会儿吃一个,一会儿又拿一个。我还想要,妈妈说给爸爸留一个。就给我剁了一块青萝卜,那青青的长长的,咬一口嘎嘣脆,水可大。”
唉,处于这种严酷的家庭环境,酷爱画画的哥哥真正地犯了难,意识到连宣纸都买不起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中断画作,本着节俭的精神,创造条件来作画,没有钱,那就一次少买两张,常常因为买两张宣纸要往返60里路,从长安县骑自行车进城到书院门,出县城往北就是一个大上坡,光上这个坡,就得几十分钟,把人就累得不行了,去一趟就是大半天时间。我嫂子说:“为买一张宣纸,跑这么长时间,真是划不来。”刘丰说:“我也想跑上一趟买上两刀回来,没办法,谁让咱没钱呢。”就这样他一次买上两张纸,把画卖了,下次有钱跑去再买两张。
有一个西安的闲人找刘丰要字画,说是有一个老板看上画家的画了,并说好一次买十张。嘿!刘丰脸上立马绽放出了孩子般的笑容,皱纹在他的眼角和嘴角轻轻舒展,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与喜悦,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欢欣鼓舞,心想这次来个大生意。
第二天起个大早,连忙进城去一下子就买了20张宣纸。想着一定要把握好这次给咱竖牌子的机会,精心画了好几天,十张画终于完工,朋友来取画时,给他提了二斤“德懋恭的水晶饼”,并说好过两天给刘丰送润笔费,可是画拿走人再没来。
有一次我去看哥哥,专门给他买了两刀宣纸,当时29元一刀的宣纸,刘丰非常高兴,并且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有关宣纸的知识。宣纸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宣纸起源于唐代,现存较早的宣纸纸本是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代张继之抄经册《华严经》。明代,宣纸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增多。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用于书画摹写,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经选料,搓捣,洗涤,烘干等多道手续,从历史到如今,安徽泾县纸为上品。因历史上泾县属于宣州府,因此得名宣纸,上好的宣纸使用青檀皮和稻草等材料,经上百多道手工工序制成,其质地柔韧,不易破裂,适合长时间作画以及多次折叠而不损。表面光洁如玉,耐久保存而不蛀不腐。并且吸水性强,墨汁在纸上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适合表现书法的力度和节奏,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并且宣纸有生宣和熟宣之分,其功用却各不相同。听了这些我对哥哥说:“没想到一张宣纸还有这么大的说事,长学问了,下次来的时候一定给你买最好的宣纸。”
焦香画韵
刘丰是厂里中层正科级,温馨的家在筒子楼里,一间半有30平方,阳台放置一个画案,对面有四个平方的厨房,家里用的是蜂窝煤小火炉。
嫂子临出门时,不忘给他交代:“锅里煮的黄豆,记得端下来。”刘丰应声答道:“知道了!”
他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创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案上,刘丰站在画案前,眼神紧紧地锁在眼前那张未完成的画作上,手中的画笔仿佛是他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媒介。
今天,他要将心中那曲激昂的信天游化作纸上的旋律。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和穿着花棉袄的婆姨们,都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等待着他用画笔一一勾勒。
小火炉上煮着一锅黄豆,待黄豆煮熟,自己也准备搞点简单午餐,便可饱腹后继续创作。然而,此刻的他早已忘却了这一切,全部的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之中。
他时而挥毫泼墨,大笔渲染出高原的雄浑;时而工笔细描,精心勾勒出人物的神态。随着创作的深入,他仿佛置身于陕北的黄土地,耳边回荡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心中的激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不断地倾泻在画纸之上。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小火炉上的黄豆在锅中欢快地翻滚着,渐渐地,水分被煮干,黄豆开始发出轻微的焦煳味。那味道起初很淡,在画室的空气中若有若无地飘荡着。
刘丰毫无察觉,他的世界里只有眼前这幅逐渐成形的画作。他鼻尖上渗出细密的汗却浑然不觉,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舞动着。忘我的创作过程中,他仿佛与画作融为了一体,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无尽魅力和满足。这幅《信天游》已经渗透进他滚烫的血液中。
楼道里那焦煳味越来越浓,烟雾缭绕,弥漫了整个画室,刘丰突然从创作的沉醉中惊醒过来。他猛地抬起头,喃喃自语哎呀妈呀!不好了!闯祸了!
当他的目光落在楼道对面的厨房,那冒着黑烟的小火炉上煮的黄豆,他才恍然大悟,急忙放下画笔,快步走到厨房的火炉前,端出烧焦的锅,断绝火源,嘿!揭开锅盖不小心烫坏了手指,锅里冒着黑烟,黄豆的颜色变得焦黑一片,锅是一片狼藉,浓烈的焦煳味扑面而来,看着锅里那煮煳的黄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却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笑容。
因为在这忘我的创作过程中,他仿佛与画作融为了一体,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无尽魅力和满足。虽然黄豆煮煳了,但他知道,自己在这幅《信天游》画作中,收获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窑洞创作
刘丰的画室,曾在少陵源畔的一处窑洞里,窑洞的结构独特,线条简洁明了,屋顶青砖拱顶,显得朴素而大气,它的外观屋沿红砖圆形与院内地里辣椒茄子相得益彰,屋内20多平方,有点潮湿,冬暖夏凉,以前是厂里职工宿舍。他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也习惯了一个人安静地画画。刘丰说:“居室周围比较嘈杂,我喜欢安静简单。这是租借的,窑洞里有个大画案、一对沙发、一张床。”
一次,夏日炎炎,我和发小平安去哥哥家做客,只见他穿着白背心,宽松的大裤头,头顶白毛巾,双脚泡在木桶里,以清凉之水,轻拂疲惫之足,仿佛月光下溪流轻吻岸边石,带走夏日烦忧,留下心灵的悠然。他泡完脚,凉快了,带我俩到窑洞喝茶,聊天,作画。
我请哥哥给平安画一幅画。刘丰说:“喔有啥,没嘛哒,动动手笔的事。”刘丰是快手画家,拉开架势,甩开胳膊,笔走龙蛇,刷,刷,刷!三下五除二,一幅映日荷花别样红,展现在我们面前,画毕盖上印章。又附上一张宣纸。他又说:“刘恺,今给你也画一幅,就给你画张大鸡图吧。”话音说罢,手起笔落,转瞬间一幅栩栩如生,斗志昂扬的大鸡图便成就了。然后,丰哥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一幅画卷讲道:“你两个人来一趟也不容易,这有几张我平时画的挑出来的精品,你两人一人再拿两张。”
拿了画,刘丰带我俩到家里吃了一顿嫂子亲手做的蘸水BI ang BI ang面。平安幽默地说:“丰哥!今来的值,连吃带拿,不但得到了心爱的画,还品尝到了嫂子做的辣子蒜水蘸Biang,Biang面。”
我们走的时候,哥哥一直送到汽车站。告别后,我和发小异口同声称赞他的为人。
刘丰的笔墨春秋,就像一幅画,一张写照,一经提炼,一个个都是特色的,一件件都有不同结果,缤纷多彩。
刘丰在绘画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他让夫人,从不同角度为他拍照,从灯光下,从阳光下,从月光下拍摄,他从不同面拍着光判断其着光的反射,光与影交织成一幅神秘而美丽的画面,展示光与画的效果,以求不断探索中超越自我,创作出更加独特和完美的作品。
他没有老师的传授和指点,他是通过对画的理解而掌握画法,当他有一种突然的领悟或灵感的闪现时,立马拿钢笔画上草图,他常在苦思冥想,某个时刻突然想通了之前一直困惑的问题,或者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那绘画的天赋,那深切的感悟,感觉他有一种自我开窍的过程。他的成功是经历反复摸索实践的,象似明白了一定道理或方法。当看到别人的努力和成功,自己突然就懂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觉察和理解来达到的觉悟,这种觉悟基于个人的内在智慧。
刘丰倾注心血,创作出一幅幅水墨作品,他对自己的画风有明确的目标,传承中国画的特色,探索中国画发展规律,他认为保持传统特色基础而彰显自己风格。中国画的历史悠久,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它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汉代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成熟、唐代的繁荣、宋元的变革、明清的兴盛,直至现代的转型。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如笔触、墨色、构图等。他强调画风在意境中体现,通过画面传达诗意之美,使得画面具有生命力。
刘丰以墨会友,以笔畅聊,笔墨情深,书画共鸣。经常参加笔会的邀请,促进艺术交流,推动艺术创作。他用欣赏的眼光品味师友诗文书画,结识不同风格的艺术家,通过书画笔会的碰撞和交流,受益匪浅。
他深刻理解诗者寄情,画者扬彩,文者歌美,摄者丰富,书者存古。人生如画,画如其人,需要细心地绘制书画春秋,一幅绘画,绘制时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智慧,而把它画得完美,则需要心灵的细腻、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刘丰认为,生命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内容的精彩程度。他用生命书写自己的故事,让它充满意义、价值、幸福、知足的品位。他希望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在笔墨春秋更加坚定和自信。人,要有毅力去坚持,要有耐心去面对,要有智慧去分析,要有心灵去捕捉,从而实现自己的书画梦想。
残联捐画
2000年5月17日,全国残联艺术团在助残日来到长安演出了。区残联号召一些单位和企业为贫困残疾人捐款。为了答谢捐款的单位和个人,残联邀请刘丰为他们每人做了一幅画。那时候,刘丰在长安已经很有名气了,《长安报》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梅动雪前香》相继获得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世纪名家创作奖。这样的画家已经有了身价,也就或大或小有点架子。所以,残联邀请刘丰这件事上费了很多思量,等见了他的面时一切顾虑都显得是多余的了。他行事光明磊落,人品之干净,谦虚随和,而且跟他打交道给人感觉他很有义气感。刘丰知道残联经费困难,毫不犹豫便带上自己的宣纸、笔、墨、颜料,来到残联办公室,连精彩的演出都没顾上看一眼,就开始铺展调色,挥毫泼墨干了起来。
整整一个下午,刘丰在笔触与色彩的交织里,让画纸成为他表达情感的舞台,演绎每一刻的心动与灵感,一鼓作气画了近30张书画,泼墨挥毫,行云流水,经典之画,跃然笔端。墨迹未干由残联领导送给了捐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刘丰老师的支持下,那次义演非常成功,共获得捐款3万多元。
吃过晚饭后,残联领导看他有些疲惫,本打算送他回去好好休息。他听到:“刘老师久仰!机会难得,不容错过,不留遗憾。”他明白了,那就多待一会儿吧,于是为残联每个干部画一幅画。等送他回家的时候,已是晚上快12点了。残联人都觉得很抱歉,但他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一再说是能为可怜人做点事,也算是功德无量。
刘丰的书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笔下的禽鸟虫鱼、花草山水都是勾勒出来的,所以显得别具一格,更有个性。当然,这与他所走的道路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他不是科班,靠自学成才,自幼就喜欢画画,走入社会以后,更是一边工作一边画画。随着他的作品相继得奖,先后被编入《中国英才爱国大辞典》《辉煌成就世纪曙光》《21世纪人才库》《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世界名人录》《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共和国书坛画苑风云人物大观》等书。
刘丰努力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那份成就感,比任何赞美都来得甜美。
金庸情怀
刘丰有份不变的金庸情怀。时光荏苒,怀旧情愫却愈发浓厚,唤起心灵深处的思念。
我和老伴赴英国旅游,行前受刘丰重托,务必以他的名义到剑桥金庸纪念碑参拜先贤,以表示他深深的思念之情。并将他的得意之作一信天游交付于我,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一定把他的作品在金庸先生纪念牌前敬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决定完成刘丰梦寐以求的夙愿。
刘丰典型西北汉子,与生俱来的粗犷宽厚性格,天生就有几分侠义之气,虽然今年已经76岁了,但身上还有着仗剑天涯的少年豪情。他为人低调,爱看金庸小说,称之为金庸铁粉。
我与老伴乘坐旅游大巴到剑桥郡市区,不为赶路只为看看沿途风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成立于公元1209年。校训;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下了车,到剑桥集贸市场买了二束康乃馨;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买了两张门票(12磅/1人)。巧遇几位中国陕西游客,一句乡音,一下子让我们亲热起来了……
学院不仅有金庸纪念碑,还有闻名遐迩的叹息桥。我穿过叹息桥的拱形桥廊,往前走,有一条林荫大道,步入林荫道的右手边第一个小铁门进去,穿过一个方正的小花园,就看见金庸纪念碑,顿时对这座碑心中充满敬畏之情。
2012年7月4日,金庸先生的对联石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落成。圣约翰学院院长Dobson高度评价了金庸先生在剑桥学习的优异表现,称其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深厚的文史功底,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给剑桥留下了深刻印象。
碑上对联是金庸创作的“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婉转叹息桥”,落款:学生金庸。对联石碑的背后,还刻有这副对联的简介:The scent of flowers,the scent of books clings to the College paths;The sound of oars,the sound of song drifts through the bridges of sighs.
我在金庸纪念碑两侧敬献鲜花,起身站立,手握空拳,左手抱右手,拱手致意,铿锵一句:参拜金大侠!尔后我和老伴展开《信天游》画卷。
我对先生说:“吾兄是您坚定不移的追随者,说他矢志不渝不为过之,形容他坚定不移无愧于心。”刘丰没有任何杂念告诉我:“我喜爱武林高手的对决,更喜欢剑客出手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令弟不远万里替兄拜见先贤,以了却心愿。”
早年,刘丰在陕北采风体验生活,巧遇迎亲队伍吹着高亢、悠扬唢呐的场景,让他激动不已,他跟着迎亲队伍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唢呐的声音如同穿越时光。他发现吹唢呐站姿两脚跟微微靠拢,吹唢呐走姿是先迈左脚再迈右脚,两脚间距约25厘米,有摇头晃脑那个劲,但两肩、胳膊始终是平行的,那鼓起圆圆的两个腮帮子,让他印象深刻。那复古且悠扬的音色仿佛从古老村落传来,穿越云端,划破长空,激荡在他的心田。
于是,刘丰回家拿着擀面杖学吹唢呐,模仿着边走边吹,还问吾嫂:“哎哟!你往这儿盯!看咱像不像个吹唢呐的?”嫂嫂说:“像!太像了!你就是个刘喇叭!”
刘丰创作“信天游”作品力求新奇,而且夸张有神,变化的情趣通过人物形象夸张渲染,凝视画就有了丰富的想象。陕西画坛曾刮过“刘喇叭”的西北风。
刘丰娓娓道来述说金庸武侠剧中的人物、情感、江湖、道义等多个方面,江湖风云录永远是听不腻,看不够的。
刘丰憨厚豁达,耿直豪迈。当画风和民族精神连接在一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可迎人生风雨,因为热爱而坚持。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
刘丰曾说过,岁月见证了金庸大侠受的苦难比咱多得多。他不祈求大吉大利,也不求福泽绵长。风起云涌的江湖,刀光剑影的厮杀,快意恩仇任我行,铁血丹心谱华章,侠骨柔情传千古。金庸先生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历史地位非常崇高,他的作品百读不厌,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影响力都使他成为武侠小说领域的泰山北斗。
刘丰强调:“读先生的书是通往理想彼岸的一座桥,让我在这张磨砺的宣纸上,迸发出澎湃的激情,舞动勤奋的双手,书写我的笔墨春秋。”
我恭敬地向金庸先生纪念石碑鞠躬致意!然后打开手机视频,让兄长也对着石碑表示敬意……嘿!这个老小孩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也露出了笑,乐呵呵的脸上放着红光……
刘丰的画作为礼物,赠送于剑桥大学唐宁学院考古系著名学者、仰韶文化首席专家杨国华博士后。杨教授说:“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随后赠予刘丰他的专著《巧手匠心仰韶文化陶器探究》中英版,并签名留念。
刘丰的笔墨春秋,每一笔都蘸满了岁月的墨,绘出的是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钢笔速写
刘丰喜欢钢笔速写速画,用速写记录瞬间的美好,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用线条勾勒出内心的风景,让“父子情”定格在画面中。
我理解,刘丰是从小临摹小人书的内在动力,激发了他浓浓的兴趣,生活里捕捉到想画的欲望,而产生的创作灵感,是促进他成长进步的过程。即是匆匆几笔却记录着灵动的生命之美,绘出的韵律之美。
刘丰认为,重视速画素描速写,是艺术中的艺术,用精炼的笔触,快速地捕捉,是艺术的精髓,它源自生活,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是对自然与社会、自然与情感、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而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流派。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速写素描3000幅画,奠定了先生尔后每幅画恢宏大气、感人至深、震撼心田的作品。
我谈道:“画作是很有灵性的。”他说:“你说得不对,我是苦画,苦中学,苦中作乐,也是从废画堆中画出来的;还有一点点韧性,再说得好一点,大概也就是悟性略微高一点。”
刘丰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功真是无捷径可走,勤奋、能吃苦才是王道,吃苦如同品茶,初时苦涩,回味却甘甜。速写是需要炽烈的爱,需要心静如水的心,需要勇于追求的画。成功没有捷径可循,没有绘画功底的艺术是苍白的,像是一颗空心的种子,外表无瑕,却没有生命力。
捐赠图书
书画家刘丰为周至县图书馆捐赠个人藏书及书画作品集
2024年5月29日,周至县图书馆同周至籍漫画家杜育龙老师一行四人赶赴长安区,上门接受书画家刘丰老师为周至县图书馆爱心捐赠图书。图书馆馆长向刘老师颁发《收藏证书》,对他关心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发展表示感谢。
刘丰为该馆捐赠周至地方文献《周至八景》《盩山厔水》2种2册,其他个人藏书54种61册,刘丰及其他书画家个人书画作品集、大赛书画集125种140册,书画杂志36种125册,其他杂志14种29册。以上捐赠已入藏周至县图书馆并将设刘丰捐赠专架进行展示,可供书画爱好者查阅欣赏学习。
我看到报道,急切地询问哥哥:“你都捐赠了。”他说:“捐一本书,播种一份智慧;我连多年的获奖证书都捐赠;让来阅读的读者共同分享我获得的荣誉。愿知识之光照亮每个渴望的心灵。”
我说:“读者在书页翻动间,书画就在眼前。这些书承载着你对读者的美好期许。知识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希望这些书能成为读者人生旅程中璀璨星光。”
我想写刘丰篆刻的故事,问他要章子的原件。他说:“多少个章子都赠送友人了,人家挺喜欢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说:“嚇!人家不知道这是艺术品?其价值和稀有性是珍贵的,也是珍藏级的物品,这是你呕心沥血的成就。”
刘丰把伴随他几十年的画案也送了人,画案是刘丰忠诚的老伙计,时光如梭,景物依旧。刘丰一生无为而为、正直无染,饱含着对人间的关怀与真情,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画案上每一道痕迹触动心弦,让他初心守望地深深地眷恋。
尾声
刘丰的笔墨春秋接近尾声,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体现,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手稿,很有感触,希望把本文手稿或再搜集一些刘丰的书画作品,一并捐出供家乡文化馆馆藏。
这下我可犯了难,此前老哥哥已经将全部存留作品赠人及捐献给了周至县图书馆,并将画案都一并送了人,可以说,已经封笔弃画了。
于是我在朋友圈里发起了征集刘丰书画作品的倡议,一时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几位好友表示,愿意把早年收藏的刘丰画作回馈捐出。而战友得知此事后在微信里告诉我。1988年的时候,我在西安四医大开会时,你托我把丰哥的几幅画作带回兰州,至今记忆犹新。丰哥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地从长安县来到四军大。初次见面,感觉丰哥这人憨厚诚实,也是当时正赶上饭时,我请丰哥在军大食堂吃了一个便饭。
回到招待所,我把丰哥作品展开给同来开会的战友欣赏,大伙无不点赞夸奖画得好,刘丰书法了得啊!他的人物画笔法粗犷简练,形象朴拙风趣,画出了陕北民俗风情的韵味。
当时我就心生想要一幅字的念头,回兰州后在把画交付给你的时候,就想告诉你可是这个话几次欲言又止,不好意思说,至今还有点遗憾。他的留言我告诉了胞哥。刘丰表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决定补送他一幅字。”
那天,我把刘丰托人从西安带来的字赠给战友,他十分激动对我说:“万万没有想到,你正在征集丰哥的作品,可我却反而又得到丰哥的佳作,实在是让我惊喜。”我说:“对你来说,这个惊喜来得有点晚,是迟来的惊喜!可是对刘丰来说,却弥补了他心里的缺憾。”
刘丰还告诉我说:“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给人家送上一幅画呢!”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12月30日
作者简介:刘恺,牙医,陕西渭南人,原兰州军区机关门诊部退休,甘肃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