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12月13日讯 今年起,我省将依托“一会四区”五大战略支撑平台,打造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昨日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目前《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进入最后探讨阶段,通过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打造国际文化贸易平台等途径,在全面提升敦煌旅游品质的同时,实现敦煌文化雅俗共赏、世界共享的目标。按照规划,到2030年,敦煌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特色田园城市
记者了解到,敦煌的旅游环境容量为950万人次/年,2.6万人/日。其中,莫高窟景区日游客承载量可达6000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日游客承载量可达3000人。此次《规划》将资源环境容量、文化遗产承载力作为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该《规划》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着力挖掘和激活敦煌碎片化、隐性化的历史文化信息,加强设计创意类产品、文化艺术创作类产品、文化旅游融合类产品的研发和核心景区景点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以“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搞传统的大规模造城运动,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特色田园城市。
预计2030年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
《规划》确定了五个发展目标,即: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平台。目标分三阶段完成,2013年~2015年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实行全省引领目标;2016年~2020年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2020年~2030年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复兴典范和全球文化旅游地标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核心功能区展现敦煌文化特色品牌形象
那么,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将有怎样的布局呢?据悉,敦煌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园区建设为主题,围绕“一会四区”功能定位,建设三大空间体系。“一会”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整合已成功举办六届的甘肃省文博会和两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申请提升为国家级文化博览会,搭建敦煌国际化文化交流、展示、交易平台。“四区”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际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空间布局上,形成核心区——协作区——战略互动区三个层次空间体系。核心区的范围界定为敦煌市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为核心的城区,二是包括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等景点在内的周边城市。定位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主体核心功能区,是展现敦煌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区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协作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县市区组成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二是河西走廊五市。
11个支撑项目带你体味不一样的敦煌
为了保障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我省还计划推出六项综合保障措施,除了搭建战略平台外,将出台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优惠政策,具体包括航空口岸、保税区、土地、投融资、艺术品交易等方面政策。同时,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组织领导的科学性和抓好阶段性目标任务落实。据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经确定实施十一个支撑项目,分别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平台”项目;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项目;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项目;面向甘肃省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服务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敦煌文化雕塑博览园项目;敦煌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敦煌·梵境国际文化中心;敦煌故事—城市演艺公园项目;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生态硅谷项目;“千年敦煌”项目;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城项目。记者了解到,在这11个项目中既有通过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实现敦煌从浅表性观光旅游向休闲式、体验型旅游的项目,也有以旅游电商为载体,结合实体景区和线上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