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网、一群人、一条热线
1998年,美国第一次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全球迅速掀起数字化城市浪潮;
2007年12月,兰州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正式运行,开启了兰州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帷幕。六年来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60万余件;
2009年11月,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成为甘肃省内首个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城区;
2011年8月,备受兰州市民关注的“数字城关133工程”正式启动,全新的数字化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投入实用;
2013年3月,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作为科技部全国23个民生科技重点扶持项目之一正式启用,对辖区192条主次干道、981条小街巷、3000余个楼院、24条河洪道和238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无缝隙监控;
从提出概念到变成现实,或许就在一朝一夕之间,自1998年美国人第一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至今,人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体验到了数字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方便和实惠。“数字化”、“网络化”似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全方位信息化的标志和路径,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发展潮流。当消费领域的数字技术日渐成熟的同时,城市数字化建设也在国内各大城市被提上日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已成为国内兴起的“新”的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7年12月,兰州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正式运行,并在2009年11月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成为甘肃省内首个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城区;从此,开启了兰州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帷幕。如今,该系统运行已将近六年时间,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60万余件,立案139万余件,结案率近88%,有效改善了城区市容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这个新兴的部门在市民眼中的“形象”也从当初若即若离变得渐渐清晰起来。昨日,记者再次走进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简称:数管中心),体验“数字城管”是如何实现对城市的高效管理的?
一张“网”让城市井井有条
上午10点,在城关区数管中心大厅内,工作人员在一排排电脑屏幕前身影忙碌:哪里发现肆意倾倒的建筑垃圾、哪里有新增违法建设行为、哪里的广告牌破损、哪里的窨井盖“不翼而飞”……一条条问题信息采集、核实,迅速立案处置。脏了马上清、乱了及时整、坏了赶紧修,在这里,工作人员要时刻守在监控大屏前,给这个城市“找茬”,也守望着城市这个“大家庭”的洁净、有序……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当前国内前沿的尝试管理模式,自2004年创立运行以来,得到了国家住房部和各省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群众高度关注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应用效果日益显著。
2007年,城关区在西北地区率先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成启动了兰州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2009年11月13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成为甘肃省内首个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城区,开启了“数字城管”时代。该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技术,使用信息采集终端“城管通”,运用信息实时传输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准、敏捷、高效、全方位、全时段、全空间、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所谓万米单元格,是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每个区域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若干个网格组成一个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区、街道、社区各自负责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换言之,整个城区被划分为一块块“责任田”,指定专人进行“田间管理”,将庞大的城市打理得井井有条。据了解,城关区城区面积66平方公里,共划分4137个万米单元网格。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通过固定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主要道路、情况复杂的次干道等管理区域设置固定监控点,在监控过程中发现问题,采用视频抓拍,现场核查,然后在向各负责部门反映,得到解决后再向中心反馈,此外,针对城关区自然灾害以滑坡和干旱为主的特点,建立滑坡土体含水率自动检测系统、滑坡(泥石流)视频监控系统和一体化自动雨量监测系统,全面实现对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控。
一群人“找茬”是为了更美的家园
“监督员李成霞上报雁西路恒兴装饰门前有架空线缆损坏。”、“监督员彭正萍上报中山路新疆大盘鸡门前有下水道堵塞现象。”……在数管中心还有这样一群功不可没的人,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大街上,走街串巷搜索这个城市的“伤疤”;哪儿的井盖没了,哪儿的垃圾箱满了,哪儿的道路堵了,哪儿有占道经营了,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拍照取证、上报、以寻求解决;他们就是数字城管的信息采集监督员,担任着城市管理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给市民提供干净有序的生活,他们常常一天需要在几百米的街道上来回“走上”几十次;在道路上为那些看似不大的事儿忙碌着……
数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系统使用信息采集终端“城管通”,运用信息实时传输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准、敏捷、高效、全方位、全时段、全空间、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而在城关区数字化城管体系中,监督员的岗位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城管的信息采集与核查、核实都离不开他们每一个人。监督员每天10小时巡逻于街头巷尾,把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违规现象第一时间上报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则根据问题的属地和管理职责,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区域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记者了解到,这些奔走于城区大街小巷的监督员大多是数管中心面向城关区招聘的“4050” 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街头采集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关高、施工管理等6大类54小类事件问题和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7大类87小类部件问题。他们的工作繁琐、辛苦,却还常常要承受一些委屈,有时甚至是谩骂、殴打。监督员是没有执法权的,只能将违规行为进行拍照取证,而在取证过程中常常被无照经营游商、店外经营等摊主为难、谩骂、甚至殴打。“数字城管系统运行了也有几年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这项工作,但还是有少数商铺依然是拒不配合,只要看到监督员拍照,就开始谩骂,甚至还会动手。”一位监督员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针对这种情况,数管中
心也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监督员佩戴纽扣摄像机、采用车载摄像机取证等。据介绍,巡查车辆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车载监控系统,将巡查车辆途经的所有实时状况上传到监督中心,对突发事件及重大活动的保障起到重要作用;
一条热线全天候倾听市民意见建议
偌大的城市,管理单凭城管监督人员之力自然不够。24小时开通的“12319城管热线”就是成为了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倾听市民意见建议,及时维护设施、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自来水、供电、下水……每个市政部门都有自己的投诉热线,但那么多的热线,市民不好记,遇见问题往往投诉无门。12319城管热线的开通就解决了市民投诉难问题。凡是涉及城市管理的问题,无论是乱搭乱建、暴露垃圾、清扫不彻底等市容环境问题,还是乱排乱放、随意张贴、占道经营和施工扰民等城市管理问题,广大市民可通过“12319”服务热线进行举报,接到市民热线电话后,热线工作人员会把市民反映的问题、类别和地址进行登记,通过“数字城管”平台把这些信息发到相应权属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督促处理,并定期向广大市民回馈处理结果,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年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60余万次
如今,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运行已将近六年时间,共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644701件,立案1391193件,结案率近87.81%,有效改善了城区市容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但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多、设施的老化、人为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数字城管”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数字城管”的视频监控系统让整个城市处在“电子眼”的监控中;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额的维护费用,还有少数人对这个行业的不理解,对从业人员存在偏见,对其工作的不配合等等,都成为了数管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困境。
2013年城关区数管中心还将安装2000个固定视频探头,实现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切实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新增200个无线流动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校园周边、人群密集区的全时段信息采集,为周边老百姓消除灾害隐患;全面建立24个街道、社区和城建城管部门的数字化二级平台,切实提高视频监控E网、数字城管应用普及,拓展街道和部门便民服务的渠道。
此外,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也作为科技部全国23个民生科技重点扶持项目之一,目前已正式启用,该项目实施总周期为36个月(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 )。该项目建成后,将可以通过加大视频监控自建和整合社会监控资源两种途径,完成至少2500路视频信号采集点的建设和智能分析任务,对辖区192条主次干道、981条小街巷、3000余个楼院、24条河洪道和238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无缝隙监控……成为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民生科技工程示范项目。由此可见,兰州数字城市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点点展现开来,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在出门前就用手机查看目的地附近停车场的情况;离家后,家里的门窗、燃气、电灯甚至温湿度的情况,也可以用手机监控;回家前,主人可以用手机预先遥控空调、电灯打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