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时间:2017-03-28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玉桃,李亚龙 点击: 载入中...

 

    生长于黑河湿地区域的乌江贡米,是数百年来百姓舌尖记忆上的“乡愁”,但却差一点面临灭绝。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镇长谢晓军说,多年来,由于黑河节水工程,以及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等原因,乌江镇水稻种植面积不断缩小,最少时不足百亩。


    2016年,为进一步保护发展传统农业,振兴“乌江贡米”品牌产业,乌江镇立项水稻生产试验示范项目,落实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引进新品种同时,将“白芒稻、黑芒稻”两个“沧海遗珠”进行抢救性种植,提纯复壮老品种,引进推广新农艺,使乌江贡米在种植规模上恢复、产品品质上提升、品牌影响上扩大。


    图为乌江镇所产乌江贡米,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种植面积小,营养价值高,品质优良一斤卖30多元。 杨艳敏 摄


    谢晓军介绍,据《重刊甘镇志》记载,乌江大米自唐代屯田时落户甘州,历经上千年发展,品质逐步提升,特别是白芒稻、黑芒稻,口感筋柔、米香浓郁,元代时被列为皇家贡品。


    谢晓军称,乌江水稻面积从90年代3万亩,压缩到目前的1000亩,是按照黑河节水政策要求,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科学定位,既传承振兴传统水稻产业,同时保护生态,保护湿地。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境内戈壁、沙漠、湿地、雪山、草原等相映成辉,黑河穿境而过,形成大片肥沃的土地,孕育戈壁沙漠中的富庶绿洲湿地。


    乌江镇位于黑河中游,土地面积8万亩,其中湿地3万亩,以盛产“乌江贡米”而闻名。米农主要利用低洼地区流出地表的黑河水和湿地泉水,发展水稻产业,水进入稻田,再渗入地下,原回到黑河,循环利用水资源。


    谢晓军说,稻田对湿地有养护作用,能够保持湿地水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是强化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举措。“乌江的湿地属性,决定必须保护湿地,但3万亩湿地上,最适合种植的就是水稻,这也是乌江的传统农作物,是目前可选择的最佳产业。”


    目前,乌江大米种植面积不过千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种植,因为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品质优,好的一斤卖30多元,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远销全国各地。


    乌江大米因其由祁连山冰雪融水及地下水浇灌,生长周期长,光照、温度适宜,米更粘糯,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张掖西大湖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学兵说。


    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乌江贡米品牌效益不断扩大,贡米的市场越来越好。谢晓军说,虽然销售市场不错,但是目前没有形成固定市场,品牌保护也比较薄弱,以后要探索稳定客户、市场,确保收益平稳。


    自古以来,乌江镇因溪流密布、水量充足、湿地面积广阔,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谢晓军说:“每到夏天,稻花飘香,鱼儿游荡,恍惚间以为身在江南。”


    近年来,随着甘肃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乌江镇乡村旅游日渐火爆,使养鱼为生的张军生意越来越好,游客不仅“淘”贡米,一定要品尝“鱼米之乡”的鱼。


    自从初中毕业,张军就跟随父亲养鱼,但一直小打小闹,始终无法扩大规模,如今乡村旅游游客逐年增多,给张军的事业带来机遇,他与人一起开起“渔夫山寨”,以特色虹鳟鱼、金鳟鱼吸引游客,一年收益上百万元。


    张军介绍,凭借当地纯净的山泉水,他养得鱼绿色健康、味道好,远近闻名。2016年,他卖出近10万斤鱼,每年光鱼网都要换好几个,游客来了,捞一条肥美的鱼儿,边吃美食边赏美景。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民乐:花海登山愉悦身心强体魄
  • 甘肃乡村艺人敦煌演绎民间“皮影故事”
  • 甘肃艺人墙皮“复制”敦煌壁画 “移入”寻常百姓家
  • 甘肃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匠人:26年孤独坚守 匠心依旧
  • 甘肃藏家集近4万枚旧票证
  • 甘肃书法名家推广高校书法教育弘扬“国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