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
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的汉代木雕。以其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姿态和简洁的造型,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十分罕见。
汉代是甘肃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武戚古称凉州。为河西走廊重镇,也是汉代河西四郡之一。据史书记载,从汉文帝"募民徙塞下",到汉武帝继续移民屯田井设河西四郡时,甘肃的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丝绸之路"开通后,农商经济日益繁荣。经济的发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术雕出自武威是与当时武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汉代的民间艺人继承了西周和秦朝大铜鼎的图纹装饰方法。通过术雕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借物寓情,雕刻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木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鲜明、造型生动,
其中有紧张对弈的老者,翩翩起舞的术俑;有尊老敬老的鸠杖,有组合复杂的轺车;还有威武不屈的独角兽、温顺的山羊、顽皮的猴子、戏水的鹅群以及反映农业生产和运输耕作的牛俑、木牛车等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单件的小型器物,还是嵌合、粘接的大件作品。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整体感和雄浑稚朴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中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以及他们的理想风尚和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甘肃汉代木雕以其独特的构思,多变的组合,生动的造型,稚朴的风格和浪漫自由的表现手法,代表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水平。汉以后各朝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了这种风格。甘肃汉代术雕至今仍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令人叹为观止,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使人回味无穷!
下面选择几件精品作一简单介绍。
木独角兽
长57厘米。为汉代术雕中的代表作品。独角兽是墓中的镇墓兽俑、通常放在墓门前用来镇墓、辟邪它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据《异物志》记藏:"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时,则触不直,人论则作不正者。"说明它能明辨是非,见义勇为。传说古代一些糊涂官,遇到棘手的案件不知该如何办,于是在审理案子时,把这种独角兽放置公堂正中。公世里格外肃静,官吏突然将惊堂术猛地一拍,人吓得都要哆索,而独角兽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受到惊吓后四处乱跑,在跑动中其尖角也许会突然擅在某人身上。这时官吏就会将被擅的人拉出来审问、拷打,直至给他判刑。理由非常简单。长怪角的动物见他不顺眼,就用角去触他。可见这种独角兽似乎是一种惩恶扬善的化身。图中的这只独角兽欲做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厚实。头、角、颈、胸、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四肢动作变化生动。低俯的颈部呈圆弧型,显得遒劲有力;向前直伸的长角,隆突的眼额。斜撑的后腿,直挺的长尾,使力量贯穿全身,具有一种勇往无前的气势。威猛无敌的力量,十分成功地塑造出它的忠勇性格和无畏气概。关于独角兽的来历,国内考古学家认为可能与犀牛有关。
木牛俑
高18厘米。牛的整体造型简清浑厚。民间艺人首先用一整块方木雕出了牛的强壮身躯和宽大圆厚的背部;腿部接近s形。显得有骨有肉,强壮有力;头部
恰似一块方术。眼睛、鼻于未经任何雕琢,只在黑色的牛体上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粗线画了一个十字和嘲嘲。刻画了眼睛、鼻子和缰绳的形状。用刀削刻了两个。角形木块。显示了牛尖如竹笋的特角:又在牛的身后粘上一小块尖术,用来突出牛的尾巴牛俑虽然不大,但它那雄浑稚拙、勤劳憨厚、神气十足的性格特征却十分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木狗
汉代木雕中的小动物俑造型精巧,形神兼备。同时巧拙相济单纯的形体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驯养的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说道:"画兽难画狗。"武威出土的术雕狗刻画得很有神态,栩栩如生。无论是觅食之狗,跃立之狗,还是匍匐之狗,均用其各自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刀法、不同的构思去表现。制作者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速写般地抓住了小狗觅食一瞬问的动态:上翘着的尾巴,俯地向前伸的头部,后倾的前腿,利用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对立动势,生动真切地描绘了小狗四处嗅物,专心觅食的神情动态。雕刻跃立之狗,刀法简练,雕削自然,造型似乎粗略,但小狗天真稚拙的形象却格外突出。在雕塑这些小狗的过程中,工匠们运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手法,静中求动,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雕刻那只匍匐休息状的卧狗,头部枕在前伸的腿上,显示其头部的位置;高耸的三角形耳朵,仿佛正注意倾听着前方的声音:圆睁的眼睛紧盯着前方,扇动的鼻子正嗅辨着空气里的气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它那犹如弓箭般的腿和笔直的身躯会迅速产生强大的爆发力,一跃而起,扑向前方。一条尽忠尽职、富有动感的狗用一块木头雕刻得如此生动传神,真可谓独具匠心,不同凡响。
木鸠杖
亦称"王杖".是汉代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因其上端安了一只斑鸠鸟。故名鸠杖。据1972年和1981年在武威两次出士的"王杖简"、"王杖诏书令"记载:汉政府将鸠杜赐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因为"人活七十古来稀",以此让人们孝敬和尊重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鸠杖长2米左右,杖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硬术,刨削光滑,鸠鸟口古食粒,雕刻精细,卧在杖杆上。关于鸠杖的来历,据《风俗通》记载:汉高祖刘邦曾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成阳郊外交战,当时项羽的军事力量强于刘邦。有一天项羽将刘邦四处包围,刘邦已无路可逃,恰好身后有一废弃的枯井,刘邦刚藏身在井下,就有一群斑鸠鸟在井上呜叫。项羽以为刘邦未躲在井内就退兵了,斑鸠救了刘邦的性命。刘邦称帝后,为了感谢鸠鸟的救命之恩。将鸠仗赐予老人。此后。汉朝的历代皇帝,对赐鸠杜都十分重视。《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仲秋之月。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寓意老人艟康长寿;此外,持有鸠枝的老人还能享有其它一些特殊的扎遇。磨嘴子出土的"王杜简"中就明确规定:年七十以上的老人,人人尊敬。动员全社会关注老人。还规定授予鸠杜的老人,可以随便出入官府。能在天子道上行走;如果在市场上傲买卖,政府将免税;若触犯刑律,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两汉时期为老者赐鸠杖的优抚制度曾在全国范罔内认真执行。汉代的鸠杖。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的一种养老制度武威出土的木鸠枝,正是这种优抚制度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