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走向的木头沟烽燧线与东西走向的丝路北道烽燧线均建于唐代。丝路北道烽燧的作用远比木头沟一带烽燧重要。此沟为高昌通往天山以北草原绿洲的间道,因而烽燧一线并非车来人往。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和烽燧位于火焰山东木头沟河岸边1公里处,海拔约350米,戍堡围墙残高4米,长约18米,厚约0.5米,呈正方形,东、南、北三面有房屋遗址,西南角为烽燧,烽燧基底略呈方形,高约10米。
据史书记载,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和烽燧盛时守兵达“拾贰人”,兼具放烽、盘查、守卫功能,为出高昌后逾天山达北庭的第一个军事堡垒,同时又起着照应丝路北道烽燧线的作用。
乌江布拉克烽燧距木尔吐克萨依戍堡不远,约半公里,在火焰山北麓黄土台地上,木头沟从其东侧自北向南流过,东南不远处为胜金乡乌江布拉克村。在烽燧前尚有一眼泉,周围有几棵白杨树和一户维吾尔族人家的土屋。烽燧全部用黄土夯就,基底为方形,基底向上呈梯形,残高约7米。
“布拉克”为“泉”之意,在干旱酷热、少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麓有一眼泉水,不仅令人心沁,而且惊异。
烽燧不远处是乌江布拉克古墓群。古墓群大多已被挖掘,被挖掘后的土堆、土坑痕迹明显,高低错落于台地上。
观古墓周围,仅有今胜金乡的乌江布拉克、艾夏等村庄,想必古时这里就是绿树连荫、稼禾繁盛、人口集中之地。
东土墩烽燧位于木头沟河东500米处的一条北、南走向河谷中海拔约270米、高6米的黄土墩上,黄土夯就,为我们这一路见到的最小形制的烽燧,由此向西南眺望,可视火焰山麓的伯西哈千佛洞和木尔吐克、乌江布拉克戍堡、烽燧,向北即为逐渐升高的天山冲积扇地带和皑皑山顶白雪。
由胜金乡的乌江布拉克村向天山行进的这段路是艰难的戈壁砾石地带,硕大的黑色鹅卵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黑亮的光,像是白昼的星星,几近洪荒的戈壁滩没有一丝生命的存在,偶卷起的小股龙卷风,望着它们渐渐的聚拢、游移、最后消失在空旷的天际边。惟一的参照物是远处的天山。手握方向盘驾车感觉到一点恐慌:目标还有多远?
大约行进20公里,戈壁滩上露出一片绿意,是挺拔的白杨,再细看,还有几座厂房,厂房背后是天山。我们要找寻的烽燧就在这附近。
煤窑沟烽燧就在胜金乡煤窑沟断崖东侧。煤窑沟是木头沟的支流,河床遍布卵石,距天山峡谷口5公里,这个季节无水,只有不高的煤窑沟烽燧独立在河岸边。
煤窑沟烽燧长宽还不足8米,高约6米,为土坯建筑,建筑形式由基部向顶部呈梯形逐渐收缩,有几级台阶绕至烽顶。
沿煤窑沟向东南3公里处是七泉湖萨依烽燧。此座烽燧虽也为土坯结构,但较煤窑沟烽燧要保存的更完好。
七泉湖萨依烽燧为方形,长宽大约8米,高越7米,底部向上呈梯形,烽顶有一长方形平台,长宽约5米。烽燧墙基厚约1.5米。
古老的丝绸之路如今天的高速公路一直延伸向遥远的地平线。遥想当年,奔走于丝路上的各种商队的繁忙景象、军事征战的宏伟气概,不能不为汉唐的气魄所折服、感叹。
而如今默默矗立的、鲜为人知的佛窟、烽燧、戍堡,印证了当年西域经济发展、边防巩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这一繁荣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