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下双镇:清华硕士带农民玩物联网、大数据,奔向农业4.0

时间:2017-07-20 22:4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记者王占东 发自甘肃武威
  
  “现在,从我们的合作社带头人到农民,只要在手机上安装我们开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就可以对园区大棚内外的水汽、温度、水肥、作物生长等情况实时掌握,并实现远程智能操控。”
  
  “你比如,我们的大棚都采用了自动卷帘控制技术,农民设定自动开关时间后,它就自动按时开关,不必每天只为了关拉卷帘还要来园区三次。”
  
  “同时,经过数据积累,掌握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温等数据后,你只需在农业智慧云平台上设定好数据区间,一旦棚内的数据超出预设范围,移动端的智慧平台就会报警,提示你及时做出调整。比如西红柿的大棚,当冬季早晨的气温低于3℃,你就立即得到智慧平台的报警,你可以远程操控着打开棚内的沼气灯及时进行保温工作。”
  
  “伴随各种要素数据的积累和优化,整个园区不仅能为作物提供更精准更及时更优良的生长环境,还将实现园区内更多资源的互联,真正让智慧农业到来。前者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后者则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其它工作,降低成本。”
  
  “这就是农业的提质增效,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支撑。”“我们现在做的是设施农业,但我们正向着智慧农业的方向前进!”
  
  “如果说设施农业是农业的2.0,那么大数据、物联网支撑下的智慧农业则是农业的4.0。”
  
  ……
  
  7月20日下午,在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的大棚间,下双镇党委书记杨康,一边拿着手机一边现场实操地为记者介绍着园区现代农业的智慧农业云平台。
  
  当天,由甘肃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主办、每日甘肃网承办的“贯彻党代会精神各族群众话发展——2017年全国网络媒体甘肃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
  
  盛夏七月,走进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是绿色葱茏的广阔田野,一排排巨大的日光温室大棚掩映在玉米、大豆、向日葵和辣椒等多种蔬菜的绿色世界里,让祁连山下的大地打扮成一幅锦绣的风景。
  
  下双镇属沿沙插花型扶贫乡镇,其中涨泗村为整体贫困村,其余6村为插花型贫困村,2015年以前全镇共有贫困人口423户1199人。随着日光温室产业的蓬勃发展,全镇2016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93元,已实现全面脱贫。
  
  走进棚区,杨康指着一片正在成长的西红柿向记者说:“你们知道吗?我们种植的西红柿每公斤4元,一斤2元!这样好的价钱,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蔬菜是生态优质产品。而这,主要归功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品牌的影响。”
  
  杨康介绍,从技术层面上,智慧农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实现了园区蔬菜的高品质,另一方面实现了多种蔬菜的一年多茬生产。比如,西瓜实现四茬种植、西红柿实现了两茬种植。像西瓜,单茬每亩4000公斤,可产4茬16吨,按照每公斤4元算,每座大棚可实现销售收入6.4万元,纯收入4万元。西红柿单茬8吨,可产2茬16吨,按平均每公斤4元算,每座大棚可实现销售收入6.4万元,纯收入达到4万元。现在一个大棚一年种植蔬菜的毛利润在6万元,除去各种成本,净利润为3—4万元。像这样的大棚在全镇户均有三座,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
  
  “有一个数字,我可以给你们分享,据镇上的农村信用社统计,2011年镇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民的存款是7700万元,到了2016年底,吸收农民的存款是2.4亿元。”杨康说。
  
  据介绍,由于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品质与品牌的影响,目前园区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实现了订单生产,产品从地头、从生产之初就被预定,成熟之后销往全国多地。尤其是在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的引导下,整个园区吸引和签约了23家合作销售商进行包销。园区优质、紧俏的蔬菜,还吸引了许多专业化的农业合作社来到园区进行包产包销,他们按照园区技术、标准从事生产和销售,许多不愿种地的农户,不用亲自种菜也能分享到应有收益,如果到园区内打工还能获得额外新增的收入。
  
  而在2011年园区创建之初,许多农民还对土地流转有一些担忧,不愿意将自家的地流转给他人,为此,下双镇党委政府广泛深入群众中间,通过坐在炕头算细账,把农民请入课堂和专家学习新技术新理念,请到大棚参观,以眼见为实的利润让农民对土地流转发展现代设施、规模、高科技农业吃上了定心丸。
  
  土地资源整合完成后,园区技术引进专业化的公司、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带来先进技术和种植品种,当地农户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到园区打工,进一步理顺和激发了园区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同时,为给园区发展壮大做好政策、资金服务,进一步鼓励农民参与到园区的发展中来,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部门还协调金融部门实现以日光温室产权和土地经营权做抵押,享受“双业”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及土地抵押贷款,驱动农户建棚致富。
  
  2015年,当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刚来下双镇工作的杨康带领全镇党员干部,进一步整合各类项目,通过整合农业、科技、物联网智能管控技术、大数据等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发展的潜力、实力和质量,并配套渠、路、水、电、林等基础设施,使得整个园区发展进入快车道。
  
  截至2016年底,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952座、4533亩,园区年生产瓜菜3.2万吨,生产总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93元,日光温室产业已经成为下双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依托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成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蔬菜收购点21家,成立镇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追溯。
  
  面对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杨康表示,作为乡镇党委政府,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园区的发展做好各项环境营造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始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服务做到位、但不越位,为大家创业致富创造良好氛围。
  
  在采访中,当地党员、干部、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民对杨康带领大家发展现代智慧农业的行动,纷纷表示称赞。许多人说,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80后镇党委书记,给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科技、新力量、新盼头。
  
  据了解,现年29岁的杨康,2011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便来到武威投身西部、扎根基层。先后在凉州区黄羊镇、和平镇工作,历任原下双乡乡长、下双镇镇长,现任下双镇党委书记。
  
  自任职以来,他始终把抓落实作为增底气、壮筋骨、砺才干、树形象的首位工作来抓,上心上手,用情用劲,在推动下双跨越式发展的致富征程中担当作为,为全镇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说起自己的选择,杨康说:“我有着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读书是为了自己,而做事是为了改变世界。我来到西部工作,和大家一起奔向全面小康,算是我的知行合一吧!”
  
  采访团离开下双日光温室现代农业园区时,已是下午稍晚时刻,古凉州的武威显得更加清凉,而身边经受多日高温炙烤的庄稼也显得更加的精神,一阵凉爽的夏风吹来,成片的玉米林哗哗作响,仿佛在讲述着田野里的故事,而下双镇发展的新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