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环境变化与兰州的转型突破

时间:2016-10-07 22:1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区域经济加速转型突破的关键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应当立足大环境,寻求突破口,开拓新境界。兰州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十字路口”,面临的机遇条件更为难得,发展的内在能量有待释放,完全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不仅实现自身新的转型和突破,也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一、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对兰州的影响性
  
  从时间的纵轴上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向内陆倾斜,而兰州正是那一时期国家布局和建设的工业城市。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为指导,总体上从向内陆倾斜转为向沿海倾斜,从而催生了以深圳为代表的东部新兴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点。大致从2000年前后,我国区域发展进入“四大板块”协调互动的阶段,也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近几年,国家进一步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协同性和共同性,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也就是国家强调的,培育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由此审视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对兰州的影响性,应当看到这样几个积极因素:
  
  第一,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城市距离制约性正在逐步转换。在以海运为支撑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兰州属于典型的内陆城市,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存在巨大的空间制约性。要使国外经济要素和自身经济资源实现对接,必须跨越中部和东部地区,才能到达沿海城市。这种巨大的空间距离感,使兰州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向上,都面临绝对劣势。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在扭转这种劣势,把兰州从开放的“大后方”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地”。
  
  第二,从国家战略环境看,城市功能定位性正在逐步抬高。1954年批复的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兰州城市性质的定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1979年批复的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是“西北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2003年批复的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和科技、信息、商贸、金融中心”。到2015年批复的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从中可以看出,兰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不断拓展,定位越来越重要。
  
  第三,从区位交通环境看,城市战略通达性正在逐步优化。由于区位的特殊性,兰州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前的新变化是,随着高铁建设加快步伐和航空线路多向拓展,尤其是青藏铁路和兰新高铁开通,以及今年兰渝铁路建成和明年宝兰客运专线建成,还有后续到中卫等城际铁路的建设,都在迅速提升兰州与全国区域板块的战略通达性,使这一“传统交通枢纽”进一步升级为“新兴战略枢纽”,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支撑。
  
  第四,从省域发展环境看,城市经济首位性正在逐步提升。大城市的集聚性和辐射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这一点在甘肃和兰州表现得更为明显。2015年,兰州GDP占甘肃省的30.87%。一份《全国27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排行榜》的研究资料显示,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中GDP最大城市的比值兰州排第5位,省会城市GDP占全省比例兰州排第10位,将二者相乘的“强势指数”兰州排第4位。这表明,在省域发展环境中,兰州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和辐射性,也理应为省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兰州对区域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在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之下,兰州的适应性也在逐步发生量变和质变,推动着城市价值的积淀和提升,预示着转型突破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这样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一,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2015年,兰州生产总值迈过2000亿的重要台阶,达到2095.99亿元,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从4704美元提高到8739美元,增长85.76%。同时,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结构也在调整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末的3.07∶48.09∶48.84调整为2.68∶37.34∶59.98,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1.14个百分点,体现出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鲜明趋向。
  
  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兰州城市空间跳出狭长的黄河河谷,逐步拉开框架,走向更大的范围。这也是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方向。在城区,不仅打破了多年来南部开发重、北部开发轻的格局,而且将城关青白石、榆中和平定远连搭片区纳入开发建设范围,提高了城区的容纳性和承载力。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改变了兰州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在更大范围形成与老城区互补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三,基础设施功能的变化。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内生性的特点。如果说,新区建设补上了城市结构的短板,那么我们还可以延伸地说,治理大气污染打造的“兰州蓝”,补上了城市环境的短板;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补上了城市开放的短板;对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补上了城市功能的短板;“数字兰州”、“智慧兰州”建设,补上了城市管理的短板;还有南山路、北环路建成通车和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补上城市交通的短板。
  
  第四,新兴增长潜能的变化。兰州新区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了城市空间,更指向新的产业高地。这从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可以看出,一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三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从新区产业培育的态势来看,从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到2015年底的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引进和建成了一批好的产业项目,形成125.53亿元的生产总值,是获批建区时的2.23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第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新亚欧大陆桥的节点城市,兰州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优势、寻求突破,致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开通了到中亚、欧洲、南亚、白俄罗斯的国际货运班列和到迪拜的全货运航空线路,还有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和加快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以及文化、教育、旅游领域的对外交流,都使得兰州逐步走上国际舞台。
  
  三、兰州在区域经济环境变化中的突破性
  
  从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对兰州的影响性因素,到兰州对区域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做法去看,兰州的优势正在得以发挥,潜能正在加速释放,地位正在积极变化。而兰州今后的进一步转型突破,就是要紧扣这些发展和变化,在关键性问题上继续做好文章,不断放大后发效应,提升城市价值和综合实力。尤其可以着眼三个方面,以点带面、拉动全局、激活全盘:
  
  第一,枢纽是最大的牵引力。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第一战略”,如何把“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先一公里”,落实到地方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找准落点、做足文章。在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对兰州的定位和要求是,加快兰州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而“通道、枢纽、基地”这六个字的重中之重是“枢纽”,就是以“枢纽”来撑起“通道”,以“枢纽”来带动“基地”,也以“枢纽”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所以,应紧紧围绕这个关键点,强化现代物流业的承载和集散能力,完善“兰州号”对外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机制,发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平台作用,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变目前物流“穿城过”的现状,把兰州建成向西开放的陆路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这是兰州融入“一带一路”的着力点所在,将有助于带动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牵引性,使兰州在国家战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二,创新是巨大的爆发点。这不仅是兰州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作为一个科教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只有在创新上有大的作为和突破,才能实现整个城市的转型和突破。这方面,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已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机遇,兰州科技大市场、科博会等平台也初步搭建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做的事情头绪很多,但核心问题在“通”,就是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一是让科技创新的引领性更为突出,围绕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进一步叫响叫亮“科技兰州”的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二是让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更为突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好的科技成果走出“校门”和“院门”,在兰州实现转化。三是让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性更为突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让促进要素流动的服务性更为突出,完善兰州科技大市场等功能平台的运行机制,促进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五是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性更为突出,特别是以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和急需人才。
  
  第三,新区是强大的增长极。兰州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兰州最为宝贵的政策资源和最具前景的增长之源。把新区的文章进一步做足做活,必将为兰州经济发展带来“爆发式”的拉动。一是在产城融合发展上体现新区之新,坚持走产城一体的开发建设路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再统筹、再用力、再协调,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相促进、融合发展。二是在产业集群发展上体现新区之新,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在重大改革创新上体现新区之新,探索有利于新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立足于服务投资、服务创新、服务创业,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把新区打造成为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先行区。
  
  (作者杨映琳为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榆中城际公交将与兰州地铁无缝换乘
  • 民航甘肃空管分局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实现航空器机坪管制移交
  • 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与兰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重庆与兰州签订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 兰大二院与兰州市城关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