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对健康很关注,报刊、电视、网络都在讲健康,看得多、知道得多了,难免有人“对号入座”,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有些人甚至多次挂专家门诊、反复化验检查,虽然各项指标都正常,他们却很不满意,坚信自己有病。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心病”,实际上,这些人是被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扰,也就是患了所谓“疑病症”。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阶层均反映压力过大,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疾患。其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疾患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这些人本来没有身体上的病变,却坚信自己有病,严重者居然一天做五次心电图。这些疾患虽然各有名称,但统称为心身疾病。名词解释:疑病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由于预期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而痛苦、焦虑并到处寻求帮助,如屡次盲目就医等。
“没病找病”各大医院做检查
王先生在一家媒体工作,生活平顺,做事认真,比较爱计较。两年前他曾感冒、发烧过一次,近一年来也没有什么明确原因,总是觉得身体有问题,说不出的难受,但单位体检、各种医学检查都很正常。王先生不相信检查结果,多次往大医院里跑,还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他为看病请了不少假、花了不少钱,专家、家人都劝他放心,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纠缠于身体的细微症状,总觉得哪儿都不舒服,有可能得大病,这种对健康的过度忧虑,让王先生感到痛苦却无法解脱。专家则给出的解释是,疑病性神经症的表现,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讲,疑病症患者人格特征更倾向于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功能的任何微小变化如心跳、腹胀等,都会使他们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有严重疾病的证据。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一天最多做5次心电图
5年前,贾先生因生意压力过大开始失眠,以后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先后做了大量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胃镜,以及各种抽血化验,甚至连冠脉造影这样的有创检查也做了两次,最多时每天做五次心电图,但均未见异常。以后,他相继出现腹胀、呃逆、大便不正常等症状。由于各种检查均不能确定病因,贾先生思想负担日趋加重,以致没有心思打理自己的生意,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郭菊英主任医师说,贾先生属于躯体形式化障碍,此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躯体不同系统的表现,常见的症状有胸闷、憋气、气短、心悸、呼吸困难、胸疼、腹胀、腹痛、腹泻,有时稀便和便秘交替出现、头晕头胀等。其根源是自己的欲望与现实不一致,引发焦虑,并以躯体多系统症状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兴奋,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极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如果长期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还极易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等疾病,给患者造成痛苦。
小学生为考试也患“心病”
还在上小学的小宁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心理。每次考试前一周,小宁就开始犯“心脏病”,表现为胸闷气短,还常常伴有失眠。可是到医院检查后,心电图显示一切都正常,这可难坏了家长。无奈,小宁的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她来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咨询。经诊断,小宁患上了“考前焦虑症”“心脏病”,失眠也都是“考前焦虑症”惹的祸。
甘肃省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郭菊英主任医师说,近年来,青少年患考前焦虑症的情况越来越多,孩子觉得学习压力大,在考试前表现为胸闷气短、头晕、失眠、肚子疼、胃痛,到医院做心电图、B超等检查却查不出任何病症。而考试结束后,这些症状又自行消失。其实,做重要事情之前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正常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性本能,不会对人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和干扰,可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但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而社会就业的压力,也让有些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这让家庭气氛也变得紧张、压抑,从而使孩子产生了焦虑心理。
老人过度紧张对身体疑神疑鬼
陈阿姨是一名退休老师,一年前因腹部不适被诊断为胆囊炎住院,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自此以后,陈阿姨总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好,经常感到头皮发麻,肝脏、胃肠道都有病。因为医生曾经说过,胆囊炎也会影响到肝、胃功能。她照镜子时脸色略有不好,就认为病重了,更加焦虑不安,反复就医、检查,均无让她满意的答案。
郭菊英主任医师表示,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面临的婚姻改变、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等,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导致老人更加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而反复就医、过度检查、医源性暗示等,也会加重老人的疑虑。过度关注健康与躯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发的软肋。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症患病率近年来亦呈上升趋势。不过,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现的疑病症,已悄悄蔓延到年轻人中,这与压力大、情绪焦虑、生活不规律等有关。
医疗信息太多对号入座“逼”出病
在大学任教的张老师,性格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整天就是看书、上网。前不久,无意中一称体重,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几斤。他联想到自己有好几天吃不下东西,怀疑胃有毛病。后来觉得呼吸困难,又怀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到医院做了癌症筛查、胃镜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不死心,到书店买了好几本医学类书籍,越看越觉得书上写的症状和自己的差不多,再看网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觉能“对号入座”,为此他忧心忡忡。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解释,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健康信息越来越普及,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身体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他们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
白领遭遇“手机幻听”
“我有时候接完电话把手机放到包里,可没过多久,仿佛听到手机铃声又响起,连忙取出手机,一看根本没有任何电话;甚至有时总想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短信。”刘小姐对心理医生痛苦地说。26岁的刘小姐从事销售工作已经4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每天与手机寸步不离,以便随时接听公司或客户来电。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恐慌”,手机带给她的精神压力根本无从拒绝,想不紧张都难。
郭菊英主任医师介绍说,“手机幻听”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白领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心因性强迫。由于目前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已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正如长时间使用电脑、依靠键盘输入后会产生暂时性书写困难一样,“手机幻听”也是因为过度的手机依赖而产生的。另外,这种心因性强迫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是分不开的,越是工作优秀的人,越追求完美,因此强迫症状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人的病”,一般不需要治疗。
正常人也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心理问题,由于“幻听”多是偶然出现,时间短、程度轻,所以一般并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人有压力、有焦虑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解压和识别疾病。
“疑病症”要从心理来治疗
有资料表明,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20%。这类患者到处求医问药,总想解决躯体疾病问题,结果却于事无补。其实,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到精神卫生机构。专业治疗的前提是确保病人是“疑病”,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治疗一般有两种方式:
心理治疗:这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疑病症产生的原因与患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恐惧死亡、总想使自己摆脱痛苦或得到补偿等心理活动有关,也与其夸大、灾难化等认知偏差有关。心理治疗过程中,会尽量少与病人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而是主要一起探讨他们存在的冲突、困惑或被压抑着的痛苦,发挥患者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不愿面对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给予疏解。
药物治疗:疑病症病人感受到的是不安、焦虑、沮丧、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等情绪稳定剂来改善病人情绪,减轻疑病程度,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生活压力大容易患“心”病
如今,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据甘肃省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郭菊英主任医师介绍说,从该院心理门诊问诊量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患心理疾病的病人呈上升趋势。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压力过大。很多都市白领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长年累月压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并且经常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长期高负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
第二,生活贫困。这一群体主要以下岗职工为主。一些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对家政、建筑等体力劳动不屑一顾,认为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一时间又难以找到心满意足的工作,生活的窘迫所导致的心理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极易引发心理疾患。
第三,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升学压力繁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学习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第四,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迅速,有些人因自身或其他种种原因而难以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产生挫败感、失落感、无归属感。
预防心理疾病走出心灵误区
心理失衡是一种非健康状态,现代人的心理失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设法及时摆脱心理失衡状态,走出心灵的误区。专家建议,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健康心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应当有意识地培养乐观、豁达的个性,随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避免因外界事物变化对心理的冲击。
其次,要合理地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充实生活,有意识地摆脱无谓的心理压力。
第三,保持宁静。面对当今社会大量的信息大可不必焦急烦躁,手足无措。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情,以平和的心态掌握吸收现代信息知识的科学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适当变换环境。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健康心态。
第五,紧追社会脚步。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顺应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