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历经百年
建设每条线路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个“传奇”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关角隧道
关角
藏语意为“登天的梯”
可见其地势的雄伟险要
关角山
是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屏障
关角隧道
是通过柴达木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大门”
也是内地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2.jpg)
为了翻越天险
1958年正式开工建设老关角隧道
由于受到当时艰苦自然环境
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1961年工程被迫停工
辗转到了1974年再次复工建设
直到1982年才正式通车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0.gif)
老关角隧道全长4.1公里
平均海拔3600米
前后建设历经25年
作为青藏铁路西格段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承担着时代重任和历史转折
建设者们充分发扬了
“团结、奉献、吃苦、创业”的卓越品质
为青藏铁路塑造了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2-50.jpg)
关角山展线
曾是中国展线最密集的地方
也是老关角隧道的一大特色
正是这个特色
成为当时青藏铁路运输的“瓶颈”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2-51.jpg)
从老关角隧道口算起到察汗诺结束
共有3个车站
其间有4组展线横卧于此
两个8字形展线
一个螺旋形展线
一个马蹄形展线
这一条条看似距离不长的展线
火车却要在其中盘山而行近2个小时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1.gif)
老关角隧道内
常年阴冷、潮湿
到了冬天极其寒冷
最冷时隧道内达零下40多摄氏度
导致隧道内渗漏水结冰
形成“倒金字塔”状冰柱、冰锥
悬挂于洞壁
威胁着列车运行安全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3.jpg)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3-50.jpg)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3-51.jpg)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3-52.jpg)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关角隧道养护工区的职工
每天利用固定的“天窗”时间
带着2米长的冰铲、镐头、手电筒
进入隧道内清除积冰
他们穿梭在缺氧而寒冷的隧道里
将一袋袋装满冰块的编织袋扛出隧道
清除可能影响列车运行的障碍
确保行车安全
旧貌换新颜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4.jpg)
历时7年的攻坚克难建设
2014年12月28日
新关角隧道正式开通
新关角隧道全长32.69公里
平均海拔3500米
采用两条线间距40米
分离式平行单线隧道结构
无砟轨道和整体道床设计
中国铁路高原隧道长度首次突破30公里
开创了高海拔地区修建超长隧道的先例
也是目前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4-50.jpg)
相比于
老关角隧道的列车运行速度
新关角隧道
由原来的时速60公里提升到时速140公里
通过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
大大提高了青藏铁路的运力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2.gif)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4-51.jpg)
新关角隧道的开通
降低了铁路职工的劳动强度
极大地改善了作业条件和工作环境
在日常维修中
铁路职工可乘坐轨道车进出隧道
运用轨道检查仪、激光测距仪
等先进设备开展作业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4-52.jpg)
![](/uploads/allimg/190526/46-1Z526123G5.jpg)
新老关角隧道的变迁
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青藏铁路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新关角隧道的建成通车
充分印证了青藏铁路
在运输方式、设施设备
科技创新、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
不断发展和进步
成为高原铁路建设运营史上的典范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