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尖端武器背后的技术能手

时间:2019-03-25 11:2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国技工甘当“螺丝钉”
 
  国防尖端武器背后的技术能手
 
  开栏的话
 
  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回望过去两万五千多个日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代代接力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中国,建设成为生机勃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抚今追昔,我们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惜流血流汗、付出奉献的奋斗者们致敬!
 
  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专栏,记录传播那些书写、铭刻在新中国大地上的爱国情怀和奋斗故事,让宝贵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
 
  这是一种低调的存在。
 
  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物院六所”)数百名技术人员中,产生了22名“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技术能手”是授予技术工人的国家级荣誉。在一些大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中,他们和两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甚至有沿海城市出台引进政策,一位“全国技术能手”来落户,可给予200万元补贴。
 
  而在中物院六所,一代代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一到车间,荣誉的光芒便销声匿迹。只有从他们手中诞生的零件,才可以看出比荣誉更耀眼的才干——那些精密到微米级的零件,将成为中国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的一部分。
 
  为国家干事的“诱惑”
 
  低调是中物院的传统。
 
  创建于1958年的中物院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先后在这里诞生。而直到1999年,在“两弹”诞生30多年后,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才正式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走进公众视野。
 
  那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当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老科学家们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时候,陈行行10岁。过了12年,他也走进这个神秘单位。
 
  入职之前,这位山东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先后在多家企业实习或工作过。在山东章丘的一家食品机械企业,毕业不到半年的陈行行已成长为老板离不开的技术骨干。薪水和管财务的老板娘一样高,他很快被提拔为机械加工车间副主任。
 
  不过,在2010年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赛场上,中物院六所招聘人员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职业路径。
 
  从中物院的一纸介绍里,他隐约觉得那个地方有更大空间,值得挑战。
 
  “为国家干事,干国防军工,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感觉不一样。”陈行行相信,这个出产大国重器的地方,代表着“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如果在原企业,自己恐怕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了。
 
  进入中物院8年来,陈行行的确攀上技术水平的新高度。2014年,他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职工组加工中心(四轴)第一名,随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2015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不久前,他被央视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10位年度人物中最年轻的一位。
 
  都是高手在切磋
 
  一个研究所有22名“全国技术能手”,拥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技能人员100多人,技能高手的“富集”程度令同行羡慕。
 
  更何况,那些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承认,虽然老师傅们没有拿到“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但在产品线上他们水平更高。
 
  “都是高手在切磋,这是六所的氛围。”现任中物院六所技术负责人的夏志辉说。如果要比拼手艺,有人用“国乒”来形容这里竞争的激烈程度。
 
  资历、关系在这个竞技场里都不管用。近两年杀出重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大都是90后。而因为严格的考核,有年轻人不堪压力而离职。
 
  中物院六所的年轻人都知道一个叫“135”的考核周期,即入职1年、3年、5年时所里要进行考核。陕西人郭康康原本以为四川风景好、有好吃的,上班了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没想到考核、比赛让他几乎没有松懈的时间。
 
  刚进所的时候,郭康康听过陈行行等“大咖”的报告,他惊讶于这些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也有这么多机会。这让他相信,“只要练好技能,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
 
  夏志辉特别强调这种“竞争氛围”,他告诫年轻人,“要得到机会,必须靠竞争”。
 
  陈行行现在承担两个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的领办任务,这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人开好一台设备”那么简单了。这个原来只钻研技术的人,必须学会人员沟通、团队管理等。
 
  而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站,所里还有7个。他们都是陈行行团队的竞争者。
 
  徒弟成了师傅的教练
 
  随着年轻技术能手的涌现,在中物院六所,资历的格局被彻底颠覆。
 
  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后,27岁的郭康康现在是高级技师了,这是技能领域的最高职称。而他的师傅现在还是技师。
 
  但这并不影响郭康康对师傅的敬重。他说,处在产品加工的岗位,经验非常重要,只有多干才能多积累。跟师傅在一起,他体会到,“你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
 
  他举例说,有些薄壁类产品容易变形,要想精准把控尺寸,还需要熟悉材料性能,预估细微变化,而老师傅们在这方面经验丰富。
 
  1996年出生的杨建入职后,车间指定1984年出生的陈新旭当他的师父。而在一次手工焊接的比赛中,杨建却反过来成了陈新旭的教练。陈新旭说,在手工焊方面,杨建确实技高一筹。
 
  在603车间,杨建的焊接作品被摆在玻璃柜里,被当作范本展示。指着一条条精美的焊接纹路,陈新旭不停感慨:“你看,非常漂亮!”
 
  2017年年底,在一项感应腔大型试验装置焊接任务中,师徒俩紧密配合,交叉采用手工氩弧焊和机器人自动焊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估算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在六所传为佳话。
 
  六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李正荣甚至鼓励一种“侵入式”的竞争,打破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白领和蓝领的边界。按照最新的改革思路,六所要求技能人员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手,要不断挑战更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侵入”技术人员的“地盘”,“给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压力”。
 
  “我们站在国防科技最前沿,要给国家作出高水平的贡献才行。”李正荣说。
 
  “找一批好苗子,来接手我们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陆续为中物院配备新式装置、设备。在六所,现代化的数控机床陆续开进车间。中物院六所的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时代变了,六所需要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来继承所里的事业。
 
  每年,中物院六所人事教育处的工作人员会像“猎头”一样出现在各个国赛现场,所里需要什么工种的技能人员,他们就参加什么类型的国赛。“找一批好苗子,来接手我们的事业。”
 
  从赛场挖人的同时,六所也把年轻的技能人员送往赛场。“再忙也要派年轻人去参加培训、比赛。”六所技术负责人夏志辉说,这是六所技能人才超前布局的一种手段。
 
  当赛场上还没出现数控设备装调维修工种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刘盛就被要求做好准备,所里为此制订了专门的培养方案。由于数控设备装调维修涉及5个工种,车间就安排5个师傅来带1个徒弟,把他培养成为机床的“全科医生”。
 
  夏志辉认为,岗位成才最关键的时期是在30岁以前,年轻时不抓紧学习、锻炼,30岁以后想进步就难了。
 
  事实证明,高强度的培训、加工对年轻人的成长起了强力推动作用。近年来,六所技能人才在融入工艺研究、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硕果累累。
 
  陈行行领办的加工中心和壳体高效加工技能人才工作站,自2017年成立以来完成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20多项,设计、改进制作各类工装40多套,部分产品工装改进后设备切削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刘盛作为多个研究项目的重要参与人,为单位高端工艺装备调试、维修提供了一系列自主性、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入职仅3年的郭康康,已成长为班组长,所带领的班组承担着多项重要加工任务的关键工序。
 
  “这一代技能人员,已经不是过去传统的‘工人’角色了。”中物院六所党委书记刘瑞根说,“大量的技术革新、创新创造都靠他们来实现。”
 
  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中物院六所聚焦以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为基础的高端工艺装备和关键基础功能部件研发,形成了以超精密切削机床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替代了进口设备,解决了国家在相应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武器装备建设及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刘瑞根说,做到这些,技能人员的贡献不可替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鑫昕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