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日前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周口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农村聚餐达40人以上者,需要报告备案;200人以上者,需由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现场指导。这一规定引发“歧视农村”的质疑。周口市相关部门人士表示,此举“非但不是歧视农村,相反正是对农村的保护”。
表面上看,周口市这一管理办法针对性很强,也看到了农村流水席长期以来疏于管理的症结所在。从食品安全角度讲,动辄数十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大锅吃饭,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过,指望通过这样一个基于“报备”的制度安排,似乎很难根治农村的流水席。
其一,这一办法缺乏可操作性。《通知》要求40人以上的农村聚餐须向乡村食安信息员填表申请,目前还不清楚,周口市每个乡村是不是都有这样的“食安信息员”,其职责如何履行?有没有监管的专业水准和责任心?如果仍然是村干部兼职,则这样的“报备”是否仅仅只是多一茬手续、添几多麻烦?或者干脆就是走走形式,虚文而已?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农村属于熟人社会,信息员又非专业人士,在监管责任“下沉”到乡村的同时,若不辅以完善的制度,怎么可能管好那些流水席?
其二,此种高高在上、完全立足于管制的治理思路,也并不符合时下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方向。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千头万绪,相关部门理应有更为周详的治理规划,一方面应该严格搞好源头治理,比如对于食材的检验检疫,对于相关人员的健康检查,还有相关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培训等等;另一方面,似乎也应转变思路,变管制为服务,多付出一点辛苦,走出去、走下去,延伸触角、密织网络,让民众真正感受到一种政府的护持。
那种以为只要发一个文件、下一道通知,即意味着完成了一次管理过程的思路,早该抛掉了。仅仅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或者将工作指派给乡村,不仅不可能做到管理到位,不客气地说,也不排除卸责的嫌疑。
时下,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在简政放权,砍掉不必要的审批,放掉该放的权力,那些形式化的“报备”也该减一减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农村食安问题上就可以放任自流,而是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再沿袭以往的行政惯性,在真正需要下大力气管好的领域内避实就虚、放弃责任。
任何一项事关公共治理的制度规定出台,应该事先评估其是否合理,是不是可行。其实,在农村食安问题上,与“报备”相比,严密的检验检疫、严厉的惩治措施、预先防范乃至信息公开制度等显然更重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