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11月6日讯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1月1日刊文称,为战争做好准备可以威慑敌方,文章中的“假想敌”是中国。文章为美国如何击败中国献计称,美国应联合中国的邻国对中国实施海上封锁,以此摧毁中国经济,中国自然不战而败。
“出口拉动型经济是中国软肋”
该文章题目为“如何打赢与中国的战争”,文章共6页内容,对具体的战略和战术都予以解析。文章认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有必要考虑击败中国的新战略。在各种战略中,海上封锁应获得较大关注。
文章指出,中国有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双重依赖,同时,国内创新水平较低。“中国的出口型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中间产品,这一现象在高技术领域尤其明显。”文章认为,这些都是中国的软肋所在。为此,美国应对华进行海上封锁,阻断中国大部分海上贸易。
文章批判近年来美国对封锁战略的忽视,称“或许是因为中美商贸关系紧密”。文章表示,如果两国爆发严重冲突,那么,安全利益将很快凌驾于贸易上的互相依存。
文章认为,封锁战略的好处是可以与其他战略成双成对地使用,比如,美国国防部提出的海空一体化的战略可与其配套使用。
“提前拉拢有用的中国邻国”
文章将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列举出来,认为可以通过近距离封锁和远距离封锁实现对华封锁的双保险。其中,近距离封锁是在敌方沿海部署军舰,对所有进出封锁圈的商船进行搜寻,扣押携带禁运品的船只。远程封锁可避免靠近敌方海岸所产生的军事危险,同时以类似于近距离封锁的方式切断敌方贸易。
当然,封锁战略将取决于中国周边国家的配合。文章认为,中国的许多邻国在战略上并不那么重要,需要重视的将是印度、日本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印度和日本可以协助美国切断中国在南面和东面的贸易路线。中国的另一个邻国俄罗斯将是成功封锁的关键。
文章承认,最有效的封锁也不可能彻底限制住中国的贸易,因为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封锁得越严密,向中国出售产品的利润就越高。所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供需法则,中国仍能获得关键的物资和资源。此外,中国可以利用其物资储备,加上有限的进口和国内生产,维持国家的运转。
那么,封锁的目的是什么呢?文章认为,借助于此,无论如何,中国的经济会遭受重创,这样一来美国可以迫使中国坐回谈判桌,从而获得胜利。
最后,文章在结论中表示,尽管困难重重,但在一定程度上,海上封锁中国在战术和战略上都是可行的。美国若能与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组成最小同盟,那么中国将被遏制。
中国网友称其“想得太天真”
《国家利益》杂志是美国的一份双月刊,主要关注国际事务与外交政策,由美国国家利益中心出版发行,近年来,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在该杂志中屡屡出现,该杂志还在宣传页中写到,要给予中国等国家以更多关注和真正的讨论。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肖恩-米思吉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学生。他最近还编辑出版了一部新书:《亚洲的关键:中国、印度和新兴世界秩序》。
在网络上,中国网友对这篇文章给予负面评论,有网友用“天方夜谭”四个字来形容。网友“dongfang5816”质疑称,“这种言论也能登上报刊?”“LynCheung”认为文章作者“想得太天真了”。
“新可口可樂”表示,“中国的海外贸易不是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美国也不是第一次要在军事和经济上围堵,第三世界国家和美国盟友也不是就只有和美国贸易往来,世界格局也不是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作。”
专家视点
对华封锁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奏效
面对《国家利益》杂志提出的战略“构想”,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军备控制专家洪源,他认为,这是美国国内保守主义者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后的一种“手足无措”的表现。
洪源分析称,在看到中国现今经济发展总量增加,并有可能在20年内赶超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国内的保守主义者产生了“不适应”,甚至生发出敌对的行为。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仅仅是美国保守势力所持有的观点,他们对于中国崛起持否定态度。拿出“战争”这种下策反映出他们的手足无措。
值得提出的是,几十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一直存在,新的封锁和以往一样也不会奏效。
其次,洪源认为,美国保守派认定中国的崛起是因为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所以想用美国的海上霸权进行打压。然而,他们恰恰没有看到,即便是在美国国内,态度也是分裂的,也存在与中国积极进行合作的“亲华派”。如果一定要封锁,美国无疑也同时“将刀扎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上面的文章提出,封锁需要取得第三方国家的政治支持,这些国家既包括世界级大国,也包括邻家小国。洪源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日本何尝不想借机捞取好处,到那时,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搏斗会比美中之间较量更为猛烈。
最后,洪源指出,中国的经济也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实行对外贸易的开放国家,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陆上大国。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循环体系中,另一方面又可以独立存在。 本组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漫画/陈彬
原标题:“如何打败中国”美媒支招:海上封锁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06/c_125657615_2.htm